

周末天气预报多云,可能下“太空碎片雨”。7 月 24 日,中国发射了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用于运载其正在建造的天宫空间站的实验舱。随着它返回地球,天文学家预测,23 吨重的火箭主体将分解成足够大的碎片,能够穿过大气层。其中约 75% 的坠落点应在水域、沙漠或丛林,不太可能对人或财产造成损害。但确切的轨迹尚未完全确定。
上一次发射是中国自 2020 年首次亮相以来第三次使用长征五号 B 型火箭。在第一次飞行中,火箭的主体级进入低地球轨道,大气阻力将其拖回地球,大部分部件解体。
这并非中国首次 制造坠落的太空垃圾。2021 年 5 月,长征五号 B 火箭发射的第二个助推器 坠落在马尔代夫附近的印度洋,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此前一年,另一枚长征五号 B 火箭的残骸 击中了科特迪瓦,损坏了该非洲国家的几栋建筑物。这两个事件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可能是因为该火箭型号 并未设计成可自行处置并实现可控再入。
[《流行科学》杂志相关内容:鱼叉、磁铁和离子束如何帮助我们清理太空垃圾]
NASA 和其他航天机构也 经历过类似的曲折,但此后在 火箭设计方面采取了额外措施,以尽量减少大型太空垃圾坠落回地球。美国曾批评中国疏忽大意,未能维护轨道和大气层安全。NASA 局长比尔·尼尔森在 2021 年 5 月长征五号 B 火箭事件 的新闻声明中表示:“航天国家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太空物体再入对地球上人员和财产的风险,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操作的透明度。”“很明显,中国在太空垃圾处理方面未能达到负责任的标准。”
针对批评,中国反驳称美国官员夸大了当前火箭核心坠落地球的几率。中国外交部高级发言人华春莹 在《纽约时报》上表示:“过去几天,美方和少数几个国家一直在炒作中国火箭残骸的坠落事件。”“截至目前,尚未有坠落残骸造成损害的报道。美国专家的估算,这个概率不到十亿分之一。”
[相关:火箭撞击月球会发生什么?并不总是天文学家预测的那样。]
最新的长征五号 B 火箭预计最快将于 7 月 30 日坠落。天文学家预测,人员被击中或死亡的风险较低,为 230 分之一。尽管如此,这个几率仍高于在地面被太空垃圾砸死的常规风险 10,000 分之一。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兼卫星追踪员乔纳森·麦克道尔在 7 月 28 日的 社交媒体直播中表示:“这次事件最坏的情况,其严重程度将不如我们每天在乌克兰战争中看到的单次巡航导弹袭击,所以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
目前,火箭核心预计将坠落在长 1240 英里、宽 44 英里的偏远地区。临近再入时,天文学家将能提供更多关于其着陆地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