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发现的早期鸟类般的恐龙物种正在填补恐龙向鸟类进化故事中的一些空白。这个新物种被命名为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它具有与其他灭绝的史前动物(从兽脚类恐龙到鸟类近颌龙)相似的奇怪混合体征。这种独特的生物在9月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描述。
[相关:鸟类是恐龙,一位古生物学家拥有装满骨头的房间来证明这一点。]
鸟类在晚侏罗纪(约1.61亿至1.46亿年前)与兽脚类恐龙分道扬镳,但对构成大多数现代鸟类的鸟类(称为Avialae)演化早期的普遍认识,由于侏罗纪化石的多样性有限而进展缓慢。在中国东北、可追溯到中晚侏罗纪(约1.66亿至1.59亿年前)的燕辽生物群古生物遗址,或者稍年轻的德国索伦霍芬石灰岩(保存了早期的鸟类恐龙属——始祖鸟)中,尚未有已知鸟类被报道。这在白垩纪鸟类最早的已知记录之前留下了约3000万年的空白。
侏罗纪时代的鸟类是解读鸟类身体进化起源的关键,而这一难以捉摸的群体是拼凑鸟类起源的关键。这就是1.48亿至1.5亿年前的鸟类兽脚类恐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的化石遗骸的作用所在。它具有一些与灭绝的鸟类、生活在白垩纪的体型小巧、鸟类状的近颌龙,以及类似迅猛龙、也生活在白垩纪的兽脚类恐龙——驰龙科共有的物理特征。根据该研究团队的说法,这种混合特征显示了进化镶嵌性——身体结构和功能进化速率不同的现象——在早期鸟类进化中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和福建省地质调查局(FIGS)的联合研究团队描述了在中国东南部福建省政和县发现的这种鸟类兽脚类恐龙。
“我们的比较分析表明,在早期鸟类的谱系中,身体构造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由前肢驱动,最终形成了典型的鸟类肢体比例,”该研究的合著者、IVPP的古生物学家王敏(Min Wa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然而,近鸟龙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它偏离了这条主轨迹,进化出了奇特的后肢结构。”
[相关:鸟类的骨骼结构显示出它们高度适应各自的栖息地。]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地表下岩浆的大量运动。这在地壳中形成了深邃的盆地,包括发现近鸟龙的地方。
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 大约和今天的野鸡一样大,其胫骨(小腿)长度是股骨(大腿)的两倍,这是非鸟类恐龙以前未知的特征。这表明这种鸟类可能是高速奔跑者或长腿涉水者,并且可能生活在沼泽中。这一新发现与其他的早期鸟类形成了对比,后者被认为更倾向于生活在树上和空中。
近鸟龙的化石遗骸是在一个由水生和半水生动物(包括龟类和辐鳍鱼类)占主导的、多样化的脊椎动物化石收藏中发现的。研究人员将这个化石集合命名为政和动物群。如此多样化的居民和环境表明,那里是近鸟龙出现时期的侏罗纪脊椎动物动物群的孕育地。这一发现和时间填补了我们对晚侏罗世东北亚生态系统理解中的一个重要空白,研究团队计划继续探索政和及附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