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为什么可能穿越了丝绸之路

这些家禽很可能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000年间在中亚地区广泛饲养。
three baby chickens standing in a nest with open and unopened eggshells
家鸡很可能从公元前400年到中世纪时期在中亚南部广泛饲养。Deposit Photos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谜团大多已经解开——是先有蛋。然而,关于古代世界家鸡的传播范围,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因为一些野生鸟类的骨骼曾被误认为是家鸡骨骼

借助新技术,近期对中亚蛋壳碎片的分析表明,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000年左右,在该地区以产蛋为目的饲养家鸡很可能很普遍。家鸡在非传统繁殖季节也能下蛋的能力,可能是这些家禽传播到欧亚大陆和东北非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2日《自然·通讯》杂志上,有助于解释它们如何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农业资源。

a square shaped fragment of eggshell from an archaeological dig
来自巴什特帕(Bash Tepa)遗址的一块蛋壳碎片,代表了丝绸之路上家鸡存在的早期证据之一。摄影:Robert Spengler

一个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分子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对中亚12个不同考古遗址跨越约1500年的蛋壳碎片进行了研究。这些家鸡很可能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中部通道传播,这是一条横跨当今中国至地中海的广阔欧亚贸易网络。该网络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使用到15世纪中叶,促进了亚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

[相关:人类至少在6000年前就开始食用榛子。]

为了识别蛋壳碎片的来源,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ZooMS的生物分子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动物遗骸(包括骨骼、皮肤和蛋壳)中识别特定物种。据研究团队称,ZooMS依赖于蛋白质信号而非DNA,这使其比基因分析更快速、更具成本效益。

“这项研究展示了ZooMS在揭示过去人类与动物互动方面的潜力,”该研究的合著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理人类学研究所的考古学家Carli Peter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该技术识别出蛋壳碎片是家鸡蛋的碎片,这是一个关键发现。研究团队认为,在每个考古遗址的沉积层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鸡蛋壳,这意味着这些家鸡的产蛋频率肯定高于它们的野生祖先——红原鸡。这些色彩鲜艳的热带鸟类至今仍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每年只筑巢一次,每窝产蛋约六枚。家鸡的产蛋频率要高得多,有些母鸡甚至可以每天产蛋一枚,因此古代人类很可能利用了这种不依赖特定季节的产蛋能力。

蛋壳的丰富程度表明,这些家鸡的产蛋不受季节限制。能够获得不受特定季节限制的鸡蛋,很可能使家鸡成为一种特别有用的动物。

[相关:终于,有了家鸡的智能家居。]

“这是迄今为止在考古记录中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季节性产蛋消失的证据,”该研究的合著者、马克斯·普朗克地理人类学研究所的古生态学和古经济学专家Robert Spengle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更好地理解导致家养化的人与动物之间互利关系的重要线索。”

研究表明,至少在中亚地区,家鸡能够产下多枚鸡蛋的能力使其成为如今重要的农业物种。研究团队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展示如何利用ZooMS等新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以及跨学科合作,来解决关于我们过去的长期疑问。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a Baisas Avatar

Laura Baisas

新闻编辑

Laura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新闻编辑,负责报道各种主题。Laura 对所有水下事物、古生物学、纳米技术特别着迷,并探索科学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