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婆罗洲岛的瓜西勒洞穴以其主洞穴内墙上数百幅木炭画而闻名。现在,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砂拉越博物馆部门和比达尤族的研究人员团队正式确定了洞穴中一些壁画的年代,这些壁画讲述了一个悲伤而真实的故事。研究结果在 8 月 23 日发表于《PLOS One》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关:57,000 年前尼安德特人可能就已经在创作艺术品。]
研究团队将这些壁画的年代定在公元 1670 年至 1830 年之间,这与该地区冲突加剧的时期相吻合。到了 19 世纪初,砂拉越是文莱苏丹国统治下管辖松散的地区。文莱帝国仅在砂拉越沿海地区拥有权威。这些地区由半独立的马来领袖控制。统治该地区的马来人对当地土著部落,包括比达尤族,征收重税。
“比达尤族回忆起瓜西勒洞穴在 19 世纪初作为避难所,用于躲避地区暴力冲突,当时一位非常严酷的马来酋长要求他们交出孩子,”比达尤族后裔、砂拉越博物馆馆长兼该研究的合著者 Mohammad Sherman Sauffi William 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拒绝了,并撤退到瓜西勒洞穴,在那里他们最初抵挡住了 300 名武装人员试图从下方约 60 米(196 英尺)的山谷进入洞穴的进攻。”
据 Sauffi William 称,在两名比达尤族人被枪杀,七人被俘虏和/或沦为奴隶后,部落的大部分人通过洞穴最大入口后面的一个通道逃离,该通道穿过 Gunung Nambi 石灰岩山。
“壁画中的人物描绘了手持独特的武器,如仅用于战斗或保护的 Pandat,以及两种短刃的 Parang Ilang,这是婆罗洲白人统治初期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Sauffi Wiliam 说。
瓜西勒洞穴的壁画只是遍布菲律宾、东南亚、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和马来西亚半岛的更广泛壁画分布的一部分。它们被认为与南岛语系民族的迁徙有关。之前的测年工作已证实,菲律宾类似的壁画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35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
[相关:2万年前的洞穴壁画可能包含一种早期文字形式。]
据他们所知,这些最新的放射性碳测年是马来西亚岩画的首次年代测定。他们在此过程中的第一步是确定用于创作洞穴壁画的物质。
“该地区数千年来一直在创作黑色壁画,”研究合著者、格里菲斯大学考古科学家 Jillian Huntley 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想确认这些图像是用木炭绘制的,因为可供放射性碳测定的物质数量有限。”
为此,研究团队研究了碳同位素的衰变,这意味着材料必须是含有碳的有机物。分析确定,用于绘制这些壁画的是由不同种类竹子制成的木炭,并且由于洞穴的石灰岩墙壁,这些壁画保存完好。

这些年代测定还参考了比达尤族的口述历史,并用于记录该地区地域暴力和殖民的历史。研究团队从早期的研究中了解到,西北婆罗洲的岩画以动物、人物、船只和抽象几何/线性设计的描绘为主。
“在瓜西勒洞穴,人们被描绘成佩戴头饰——一些人手持盾牌、刀和长矛,场景描绘了狩猎、屠宰、捕鱼、战斗和跳舞等活动,”研究合著者、格里菲斯大学人类学家兼考古学家 Paul Taçon 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根据引入的动物等主题对它们的年代有线索,但我们真的不知道它们有多古老,所以很难解释它们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类似的技术来研究其他壁画,并揭示更多关于南岛语系和马来人迁徙以及该地区复杂人类历史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