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在新图像中展现出惊人的细节

BepiColombo号探测器传回了水星北极一些细节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像。这些快照是在探测器最接近我们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时拍摄的。您可以在下方查看这些令人惊叹的图像。 

1月8日,由欧洲航天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运营的机器人探测器,距离水星最近时仅有183英里。新发布的图像显示了这颗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遍布永久黑暗的陨石坑。附近还有火山平原和水星上最大的撞击坑——直径超过930英里——也清晰可见。

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此前已完成了五次飞掠。这次最近的接近使BepiColombo号有望在2026年底进入绕水星轨道。它携带一个用于欧洲的轨道器和一个用于日本的轨道器,它们将绕着这颗行星的南北极运行。

Planet Mercury in the background with its grey, cratered, pockmarked surface. In the foreground are some spacecraft parts
M-CAM 1拍摄了这张水星北极的长曝光照片,时间是欧洲中部时间早上7:07,当时探测器距离行星表面约787公里。探测器最近的接近发生在行星的夜晚一侧,时间是欧洲中部时间早上6:59,距离为295公里。在此视野中,水星的晨昏线,即昼夜分界线,将行星一分为二。沿着晨昏线,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左侧,可以看到普罗科菲耶夫、康定斯基、托尔金和戈尔迪默等陨石坑的阳光照射边缘,以及它们的一些中央峰。由于水星的自转轴几乎垂直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这些陨石坑的边缘在其底部投下永久的阴影。这使得这些未被照亮的陨石坑成为太阳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尽管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令人兴奋的是,已有证据表明这些黑暗陨石坑中含有冰冻水。水星上是否真的有水是BepiColombo号进入行星轨道后将调查的关键谜团之一。致谢:ESA/BepiColombo/MTM。
Planet Mercury in the background with its grey, cratered, pockmarked surface. In the foreground are some spacecraft parts
图像显示,水星表面大片布满陨石坑的区域被火山喷发的熔岩抚平了。这种抚平作用在图像右侧一个直径290公里的陨石坑(名为门德尔松)内部可见。虽然其外缘仍然可见,但它已被构成周围平原的相同平滑物质大体填满。在其余平滑的陨石坑中,散布着更小的、更新的撞击坑。门德尔松周围的广阔平原,称为北极平原(Borealis Planitia),是由约37亿年前奔放的熔岩广泛喷发形成的。构成北极平原的熔岩量,与地球历史上记录的导致大规模灭绝的火山事件规模相当,特别是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北极平原被更古老、因此更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所环绕。致谢:ESA/BepiColombo/MTM。

“BepiColombo号的主要任务阶段可能还要两年才开始,但它所有六次飞掠水星的任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颗鲜为人知行星的宝贵新信息,”BepiColombo号项目科学家Geraint Jones在ESA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周内,BepiColombo号团队将努力利用这次飞掠的数据,尽可能多地揭开水星的奥秘。”

Planet Mercury in the background with its grey, cratered, pockmarked surface. In the foreground are some spacecraft parts
图像中行星上边缘附近明亮的斑块是Nathair Facula,这是水星上最大火山爆发的遗迹。其中心是一个直径约40公里的火山喷口,曾至少发生过三次 major 喷发。该爆炸性火山沉积物的直径至少为300公里。Nathair Facula是BepiColombo号多项仪器的主要目标,这些仪器将测量喷发物质的成分。这将教会我们水星的构成以及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还可以看到相对年轻的Fonteyn陨石坑,它形成于“仅仅”3亿年前。它的年轻可以通过它辐射出的撞击碎片的亮度来判断。水星表面较老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风化作用而变得更加黑暗。Rustaveli,在图像中大致位于水星中心,直径约200公里。在其边缘有一个环形山峰,因此它是一个所谓的峰环盆地。这些山峰几乎没有从Rustaveli底部平滑的物质中突出来,这表明该陨石坑已被熔岩淹没。致谢:ESA/BepiColombo/MTM。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a Baisas Avatar

Laura Baisas

新闻编辑

Laura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新闻编辑,负责报道各种主题。Laura 对所有水下事物、古生物学、纳米技术特别着迷,并探索科学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