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的环球剧院建于1599年,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艺术文化中心。但对于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每一部舞台剧,伦敦郊外的班克斯区(Bankside)经常会举办更为血腥的动物搏斗比赛。尽管如今已被禁止,这种让猎狗与包括尤其是熊在内的其他物种搏斗的血腥运动,在一个多世纪里一直是极其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理解这一习俗有助于历史学家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生活的重要方面。但熊不仅仅用于搏斗,因此不能简单地在城市地下寻找骨骼遗骸。研究人员最近分析了伦敦班克斯区娱乐区九个伊丽莎白时代的考古遗址,以记录一种新的发现、研究和识别斗熊证据的方法。
他们的这一新的跨学科模型已在期刊《Antiquity》上详细介绍。研究人员的工作是政府资助的一个名为“Box Office Bears: Animal Baiting in Early Modern England”(票房斗熊:早期现代英格兰的动物搏斗)的持续性项目的一部分。通过依赖历史档案、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其他动物考古证据,研究小组能够自信地确定驯兽师在所谓的“斗熊场”附近饲养熊进行搏斗的时间和地点。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快的话题,但理解动物搏斗对于理解莎士比亚时代英格兰的表演至关重要,”该研究的合著者、诺丁汉大学考古学和古生态学教授汉娜·奥里根(Hannah O’Regan)在2月17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
与环球剧院等戏剧表演场所不同,斗熊场还拥有“以狗和[马]遗骸为主”的考古组合。参战的狗通常年龄在2-3岁之间,体型也大致在有限的范围内。尽管如此,它们的体型“比当时狩猎犬大得多”,肩高可达31.5英寸,与现代的大丹犬相当。
“这种体型的狗在当时的英格兰并不常见,这表明这些被称为‘獒犬’的大型犬被特别用于搏斗,”该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约克大学考古学系教授莉兹·赖特(Lizzie Wright)补充道。
这些狗的骨骼经常显示出可存活创伤的迹象,包括颅骨和肋骨的骨折。而马匹则通常是年长的动物,其被啃咬过的骨头表明它们被用作狗和熊的食物。
至于熊,年龄也是它们被用于搏斗的一个标志。研究人员调查的熊中,没有一只年龄低于四岁。但由于这些熊通常是在幼崽时期被捕获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开始搏斗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研究人员认为,这很可能与金钱有关。尽管斗熊比赛致命,但熊并非完全可以随意牺牲——驯兽师要花费巨款从海外进口这些动物,并训练它们一生中扮演多种娱乐角色。在它们生命的最初几年里,这些熊很可能被用于戏剧表演或流行的舞蹈表演。
如今,莎士比亚戏剧与斗熊比赛在伦理和艺术上的区别可能非常明显,但奥里根警告说,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当时却几乎没有察觉到这种区别。
“去看《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的观众,也会顺便去竞技场看一场搏斗,”她说。“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没有区别,事实上,搏斗的术语,甚至是熊本身,都贯穿于早期现代戏剧之中。”
更重要的是,对动物搏斗事件的社会谴责是相对晚近才出现的。尽管伦敦的正式竞技场搏斗比赛主要发生在1540年至1682年之间,但直到1835年,这一习俗才在英格兰被正式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