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身体有时会以“喷嚏”的形式,将鼻腔中的灰尘强力排出。在婴儿恒星中,也可能发生了类似的现象。对围绕婴儿恒星的原恒星盘的一些新观测,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了该盘状结构如何释放出气体、电磁能量和尘埃的羽状物。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这些“喷嚏”描述为磁通量或能量的释放,这可能是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成果于 4 月 11 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所有恒星都在星云中形成,但恒星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广阔的空间区域充满了形成恒星所需的原材料——气体、尘埃和能量。含有大量尘埃和气体的星云最终会凝聚,形成恒星核心或婴儿恒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核心会积累更多物质并增加质量。随着这种增长的展开,尘埃和气体会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形成一个环,天文学家称之为原恒星盘。
该研究的合著者、九州大学射电天文学家 Kazuki Tokuda 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结构被磁场持续穿透,从而带来了磁通量。然而,如果所有这些磁通量在恒星形成过程中都被保留下来,它将产生比任何已知原恒星中观测到的磁场强度高出许多数量级的磁场。”
[相关:我们银河系中最大的气态结构充满了婴儿恒星工厂。]
科学家们曾假设,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存在某种机制可以去除磁通量。一种理论是,随着星云逐渐被拉入恒星核心,磁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名为 MC 27 的星云。这个星云距离地球约 450 光年。他们使用位于智利北部的 66 台高精度射电望远镜阵列——ALMA 阵列观测了 MC 27。
Tokuda 说:“在我们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了一些相当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这些‘尖状’结构,从原恒星盘延伸出几天文单位。当我们深入研究时,我们发现这些是喷出的磁通量、尘埃和气体的尖峰。”
根据该团队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交换不稳定性。这发生在围绕婴儿恒星的原恒星盘中,磁场中的不稳定性与不同量的气体发生反应。结果就是磁通量的喷出。
Tokuda 说:“我们称之为婴儿恒星的‘喷嚏’,因为它让我想起我们高速喷出灰尘和空气的时候。”
[相关:恒星爆发可能解释了宇宙大爆炸后为何如此明亮。]
他们还观测到,在距离原恒星盘数千天文单位的地方有其他能量尖峰。该团队认为,这些额外的尖峰可能是过去恒星“喷嚏”的残余。
该团队希望他们的发现能够增进天文学家对塑造宇宙的细节过程的理解。
Tokuda 说:“在其他年轻恒星中也曾观测到类似的尖状结构,而且它正成为一项越来越常见的 astronomical 发现。通过研究导致这些‘喷嚏’的条件,我们希望能够扩展我们对恒星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