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5日,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在按计划飞掠地球时,抛下了一个小型胶囊。该载荷按计划降落在澳大利亚内陆,为对小行星龙宫进行的为期6年的往返考察画上了句号。自那时以来,包括广岛大学的一个团队在内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分析从这颗遥远太空岩石上收集到的前所未有的矿物样本。但根据他们最近发表在《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其中一种矿物与行星科学家之前关于龙宫形成理论相悖。其后果可能有助于阐明太阳系的演化,以及其中一些最原始小行星内部令人惊讶的复杂性。
要了解龙宫,首先了解它的起源很重要。研究人员认为,这颗半英里宽、4.96亿吨重的岩石属于在我们太阳系诞生后180万至290万年后形成的一个母体。这个小行星家族——很可能是Eulalia或Polana——是由太阳系边缘的二氧化碳和水组成的冰混合物聚集而成的。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放射性元素在母体内衰变并产生热量,可能达到约122华氏度。据信,一次与另一颗小行星的灾难性碰撞形成了富含碳的龙宫,它由类似于CI球粒陨石的岩石组成,这些陨石经常划过地球大气层。
但虽然CI球粒陨石很常见,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则不然。这些罕见的小行星在太阳系内部区域的极高温度条件下形成。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含有不同的矿物质,例如Djerfisherite,一种富含钾的铁镍硫化物。根据科学家对小行星的所有了解,龙宫不应该包含Djerfisherite这样的成分——但它确实含有。

“它的出现就像在北极冰中发现热带种子,”广岛大学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该研究的合著者Masaaki Miyahara说道。
Miyahara及其同事在使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研究龙宫的矿物层受地球风化影响的程度时,发现了龙宫的Djerfisherite。据Miyahara称,这一发现“挑战了龙宫成分均匀的观念”,并引发了关于原始小行星演化的新问题。
专家们从过去的实验中得知,当富含钾的流体和铁镍硫化物在超过662华氏度的温度下相互作用时,可以生成Djerfisherite。考虑到他们对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的理解,这导致Miyahara的团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Miyahara解释说:“在龙宫的颗粒中发现Djerfisherite表明,形成历史截然不同的物质可能在太阳系演化的早期就已混合,或者龙宫经历了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局部、化学性质不均一的条件。”
早期证据表明后一种理论更有可能,但仅凭目前可用的信息,研究人员无法确定。无论如何,这一发现揭示了太阳系早期时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深空相互作用。未来,该团队希望对这些样本进行同位素研究,以缩小这些矿物的起源范围。与此同时,样本的运载器隼鸟2号目前正前往与它下一个小行星——一颗名为1998 KY的小型、快速旋转的岩石——在2031年进行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