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秀综合症: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生活在真人秀中

“楚门秀”综合征的患者会想象一个所有人都注视着他们的世界。而他们只错了一点点。

当妄想和偏执看起来与现实世界惊人地相似时,你会怎么做?

这至少是本周《纽约客》杂志一篇关于“楚门秀”综合征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文章在线阅读需要付费,但印刷版绝对值得花钱购买)。在这篇文章中,人们坚信他们不知何故醒来就成名了,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真人秀节目的明星。这个名字来源于 1998 年的同名电影,电影里吉姆·凯瑞饰演的角色就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作者安德鲁·马兰茨讲述了患有妄想症的尼克·洛茨的故事。

突然间,洛茨解开了他生活的谜团。自从上大学以来,他就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明星。电视台像《恶作剧》(Candid Camera)和《恶搞之家》(Punk’d)一样,将摄像机隐藏起来。那天晚上应该是最后一集。他只需要给他的父亲打电话,父亲就会在人群中找到他,把他带上台,然后给他一张一百万美元的支票。洛茨拿出了他的手机,但他太紧张了,无法拨通电话。太晚了——他错过了让摄像机关闭的机会。

“楚门秀”综合征是一种新现象,但这类妄想症并非如此。人们一直想象着不存在的事物——我们的文化只是在改变这些事物是什么。马兰茨解释说:

技术变革导致了多年来妄想症内容的改变: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人通过无线电波控制美国人的思想;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人通过卫星实现了这一点;20 世纪 70 年代,中央情报局将计算机芯片植入人们的大脑。

而今天的妄想症的驱动力呢?你可以选择卡戴珊姐妹,再加上一点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爆料。由此产生的妄想症并非真实存在,但它们绝非随意产生:它们是对现实的一半的扭曲,是将世界的一部分截取并被无限放大。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精神病学疾病的权威索引,曾将妄想症分为两类:怪异型和非怪异型,分别被描述为不可能和可能但错误。马兰茨写道:“‘我死了’是怪异的。”“‘数百万陌生人迷恋我’是非怪异的(而且,对于瑞恩·高斯林来说,是非妄想的)。”但最新版本的《DSM-5》不得不撤回这一区分。事实上,它本就应该如此:在一个政府确实有能力广泛而秘密地监视其公民的世界里,不认为“老大哥”在监视你反而变得是妄想。在一个推文几乎可以瞬间被数百万人阅读的世界里,成名似乎越来越可行。

因此,“楚门秀”综合征的案例,既是关于外部世界(文化和技术)的故事,也是关于内部世界(思想)的故事。人们可以嘲笑妄想症是完全虚构的心理产物,但真相往往更加微妙,是文化与个体之间微妙的因果关系。

考虑到这一点,希望再加上另一个能很好地概括这一切的文化标志,并不会太过分。约瑟夫·海勒在《第 22 条军规》中写道:“仅仅因为你偏执,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追捕你。”

《纽约客》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