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曾祖母90年代中期去世时,我们在她家里发现了许多可疑的收藏品,包括一袋装得满满的、经过仔细清洗的蛋壳,以及一个装满有毒水银的罐子,那是她从旧温度计里倒出来的。总之:她绝对是个囤积者。如果她活到真人秀电视的年代,我们就可以让她登上A&E的《囤积者》(Hoarders)节目了,该节目追踪那些强迫性收集物品、无法丢弃东西的人的生活,甚至到了创造危险、垃圾堆满的居住环境的地步。
尽管它尚未被视为一种官方疾病,但正如邦妮·崔(Bonnie Tsui)在《太平洋标准》杂志上对囤积症科学的深入探讨中所指出的那样,大约有5%的美国人,即1500万人,正在与强迫性囤积作斗争。
在被归类为强迫症多年后,囤积症将于5月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被正式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精神健康专业人士用来对精神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的标准参考书。正如崔所指出的,该疾病的首个系统性研究直到1993年才发表,但就像我衣橱里的垃圾量一样,这个领域正在开始发展。
尽管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已有研究表明,囤积症与决策、分类和归类等认知过程的差异有关。在对囤积症患者进行的fMRI研究中,与决策相关的脑区在处理物质物品时反应更强,显示出比平时更多的情感投入。另一项研究发现,囤积者在处理自己的物品时比处理别人的物品更难做出决定。
对我来说是个坏消息:这很可能是遗传的。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坏消息:它似乎在美国更为普遍,而我们确实很爱我们的东西。
毫无疑问,持续不断地获取物品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旧金山心理健康协会领导的囤积应对团队的桑德拉·斯塔克(Sandra Stark)的说法,“70%的美国房主因物品过多而无法在车库里停车;十分之一的人拥有储物单元。”……仅在旧金山,房东和服务机构每年就在与囤积有关的问题上花费近650万美元,这些问题包括驱逐以及因健康和安全问题而不得不带走儿童或老人。囤积已被确定为高达6%的房屋火灾死亡事件的直接原因。
甚至还有不同类型的囤积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理学护理系助理兼职教授Monika Eckfield在她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了两种行为模式。她称一种囤积者为“冲动性采集者”,这类人为了兴奋而主动采集物品,并因为物品反映个人兴趣而保留它们;她称另一种为“忧虑性保管者”,这类人往往更抑郁和焦虑,被动采集物品,并将其保留以防未来可能的需求。忧虑性保管者在整理和组织物品上花费的时间比冲动性采集者多得多,并且对自己的居住空间也感到更沮丧。
尽管这个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人员仍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囤积症方面效果不佳,而现有的治疗方法都很昂贵,需要数月的临床医生工作和家庭访问。
囤积甚至可能还有一丝好处
弗罗斯特(Frost)观察到,囤积者的物理世界比我们其余人所感知的更为广阔,并且常常不受我们习惯强加的规则的约束。弗罗斯特告诉我,更令人着迷的是,囤积症的一些神经学特征可能表明在对物理世界的审美欣赏方面具有天赋,而非纯粹的疾病。他的一位病人,在她大学宿舍房间里堆放了一周的物品;她开始感知形状、颜色和纹理,这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她无法拆除它,因为那样会毁了它,”弗罗斯特说。
整篇文章绝对值得在《太平洋标准》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