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银行家可能会因为自私而名声不佳,但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对巨额财富的渴望并不会自动把你变成史高治·麦克达克。发表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4月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主要受财富驱动的人仍然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匆忙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帮助他人,而在热爱金钱的情况下则不太可能。然而,在最近一项对洛约拉大学经济学入门课程中50名以财富为导向的大学生的实验中,其中大部分是商科学生,78%的人表现出愿意停下脚步,向陷入困境的人提供帮助,而不管他们是否匆忙。
首先,学生们填写了一份衡量其宗教虔诚度和财富渴望度的问卷。之后,他们被要求阅读两篇段落之一——一篇关于经济学专业的职业道路,另一篇是“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他们被要求走到走廊尽头的另一个房间,在那里就所阅读的段落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有些人被告知他们迟到了,另一个房间的研究员正在等他们,而其他人则被告知他们不必匆忙。
在前往另一个房间的路上,参与者遇到了一位陷入困境的人,他走上前解释说自己的手机没电了,而且他的一个家人出了事故。“受害者”将对每位学生乐于助人的程度进行0到5分的评分——从不注意或提供任何帮助,到通过告知等候的研究助理关于情况来间接帮助,再到提供手机或零钱支付公用电话。
学生们完成演讲后,他们填写了一份问卷,内容涉及他们有多大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他们能逃脱并获得200万美元,他们是否会参与内幕交易,以及积累物质财富是否是他们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
大多数参与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受害者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帮助。只有22%的人(11人)完全没有提供帮助,而66%的人留下来与受害者交谈和/或提供了手机供其使用。
虽然乐于助人,但这些人并非天使:作者写道,“初步数据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道德上有些许挑战。”略超一半(56%)的人承认他们会接受200万美元进行内幕交易,72%的人表示积累财富是他们人生的首要目标。
他们是否匆忙似乎并未显著影响学生的利他行为:低匆忙组中有84%的人停下来帮忙,而高匆忙组中有72%的人停下来帮忙。学生们阅读的段落内容也未影响结果。
一个人是否受到内在宗教动机的驱动确实可以预测助人行为:具有内在宗教动机的人(那些将宗教视为目的本身而非达到目的手段的人)比没有内在动机的人(例如那些将宗教视为手段,受社会地位或同辈认可驱动的人)更有可能提供帮助,可能性是其13倍。
作者,格林威治大学定量技术高级讲师迈克尔·巴巴拉(Michael Babula)写道:“内在动机的来源源于遵循宗教传统,该传统呼吁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这项重要的发现提供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即本样本中以财富为导向的个体可能具备‘撒玛利亚人’般的思维模式。”
太好了,所以既能成为富有的投资银行家又能成为好人是可能的。但有多少商科学生会考虑内幕交易,这难道不让其他人感到担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