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彗星杀死了恐龙吗?

新的数据显示,似乎确实是如此。

大约在6600万年前,一种巨大的太空物体撞击了地球,就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爆炸产生的碎片被送入高层大气;尘埃重新落回地球,富含地幔中丰富的元素——铱和锇。这些元素在地外空间比在地球上含量丰富得多,并形成了一个现在被称为K-Pg界限的岩石层。这次猛烈撞击的一个副作用是消灭了当时绝大多数的巨型动物——恐龙等。撞击地点本身于1978年被一家石油公司的一名地质学家发现,但直到1990年,现在被称为奇科苏鲁伯陨石坑的地方才与导致大规模灭绝的撞击事件联系起来。自1990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撞击地球的岩石的性质——是小行星还是彗星?科学家们大致知道,要产生钻孔样本中发现的尘埃,爆炸必须有多大。根据爆炸规模和K-Pg界限上沉积的铱和锇的量,最普遍的理论是撞击者是一颗直径约13公里的碳质小行星。但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家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彗星。

本周,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第44届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上,Jason Moore及其团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解释了导致团队结论的两个独立发现。首先,Moore及其同事重新评估了K-Pa界限上的铱和锇沉积。关于这些沉积的新数据显示,该层中太空来源的铱的总量比之前测量的要低。因此,Moore及其同事得出结论,撞击体——撞击者——的直径不是13公里,因为这样大的小行星会在K-Pa界限上留下比发现的更多的铱。但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太慢,以至于一个较小的岩石无法产生3×10^23焦耳的巨大能量来形成奇科苏鲁伯陨石坑。而彗星的飞行速度比小行星快得多。一颗直径7公里的彗星以典型的彗星速度飞行,在撞击时释放的能量足以形成陨石坑和灭绝事件。

当Moore及其同事查看太阳系中已知的小行星和彗星种群目录时,他们发现,在所有质量和速度都在合适范围内的撞击候选者中,有99.99%是彗星。显然,这只是一个研究(或者说,两个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而且Moore等人不是第一个提出“霸王龙是被彗星打败”的科学家。但这确实是一项很酷的研究,它无疑为那些对文明的未来感到恐惧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太阳系中只有大约200万颗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科学家估计,那里有高达一万亿颗彗星。考虑到平均彗星的大小与Moore等人提出的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彗星大小相似,那么也许那些杞人忧天的人们说得有些道理……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