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被承诺了更有美味的东西作为交换,您能含着饼干一分钟而不吃掉它吗?大多数动物无法控制住眼前食物的诱惑。人类、灵长类动物和鸦科鸟类(如乌鸦和渡鸦,它们会储存食物以备后用)都可以延迟享受眼前的美味,时间在一分钟或更长。但大多数动物只能等待一两秒。维也纳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凤头鹦鹉也可以被训练来抵制即时满足,以换取未来更诱人的回报。
本周发表在《Biology Letters》杂志上的一项关于印度尼西亚鹦鹉(戈芬氏凤头鹦鹉)的研究,首次证明了非储存食物的鸟类也具有相当高的自控力。凤头鹦鹉一向以聪明著称,它们展现出高超的舞蹈技巧,并能 使用工具。

共有14只戈芬氏凤头鹦鹉接受了训练,它们需要将一个不可食用的物体含在嘴里,然后交还给研究人员的手,以换取更喜欢的奖励(一个坚果或一块肉)。接着,研究人员伸出两只手,一只手中有一个初始食物(一块美味的核桃),另一只手中有一个更好的奖励,可能是更多的核桃或更美味的腰果。鹦鹉需要捡起初始的食物,而研究人员的手保持在视线范围内,但不在触及范围内。延迟一段时间后,它们就可以用初始食物交换更好的食物。
戈芬氏凤头鹦鹉无法像鸦科鸟类那样坚持整整五分钟,但它们能够令人印象深刻地坚持80秒来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能力表明了更高级别的认知能力,因为它不仅需要冲动控制,还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即“等待是否值得?”
“虽然人类婴儿或灵长类动物可以将初始食物拿在手里,但也要考虑到,这些鸟类在等待的时候,不得不将食物含在喙里,直接贴近它们的味觉器官,”维也纳戈芬氏凤头鹦鹉实验室的 Alice Auersperg 说。“想象一下,把一块饼干直接塞进一个幼儿的嘴里,然后告诉他/她,如果一分钟内不咬嚼饼干,就会得到一块巧克力。”
与其他原因相比,对人类婴儿进行延迟满足的研究更为复杂。在20世纪70年代一项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中,孩子们被承诺如果能坚持十五分钟不吃掉第一颗棉花糖,就能得到两颗。 进一步分析 表明,起作用的可能是策略性思维而不是自控力:那些 不相信 第二颗棉花糖会真的出现的孩子,会立即吃掉一颗棉花糖,而不是冒着什么都得不到的风险。
这种效应可能并没有在这些实验室饲养的凤头鹦鹉身上出现。戈芬氏凤头鹦鹉对升级食物的质量更感兴趣,而不是数量,并且在用初始食物交换更好的奖励时,比交换更多相同奖励时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控制能力。
“就像鸦科鸟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一样,[戈芬氏凤头鹦鹉] 的行为很像经济主体,”作者写道,“它们能灵活地在即时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不仅考虑延迟时间的长短,还考虑作为‘货币’的初始食物与‘拍卖品’(更好的奖励)之间的价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