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倾向于将两个性别视为一种二分法。对新生儿父母最重要的问题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正如任何假小子都可以告诉你的那样,这并不总是有意义的。对 13 项显示存在显著差异的过往研究进行的一项新回顾发现,其中许多差异比早期研究暗示的要不那么明显。
心理学上的“大五”人格特质——经验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或称神经质)和神经质(或称情绪不稳定性)——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差异。与刻板印象相反,女性在关系中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更亲密,而科学倾向也并未压倒性地偏向男性。研究发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非此即彼的特质……它们确实是一个连续体。”
“性别并非像刻板印象甚至一些学术研究让我们相信的那样,是一个如此受限的类别,”首席作者 Bobbi Carothers 说。这项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是她在罗切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在身高和腰臀比等类别上,男性和女性确实可以被划分为非常不同的类别。但在心理上,则不然。男性和女性在同理心、对成功的恐惧和伴侣选择等态度和特质上持续存在重叠,这表明性别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程度问题。
Carothers 和心理学教授 Harry Reis 重新分析了 13 项显示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数据,并收集了他们自己关于心理指标的数据。他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程序来寻找证据,以确定某些特质是否能可靠地识别某人是男性还是女性。
对于从同理心到性行为,再到科学倾向和外向性等 122 种不同的特征,对 13,301 名个体的统计分析并未显示出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任何明显差异。
性别可以预测像剪贴簿或拳击这样的刻板印象活动,但无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等自助书籍如何声称,男女在思考他们的人际关系方面并没有“本质上不同的”方式。
虽然两性之间存在平均差异,但这些差异不足以准确描述整个群体。仅仅因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符合其性别的某种刻板印象,并不意味着他们也会符合另一种。
“拥有与性别相关的特质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简单,”作者写道。
这项研究基于问卷调查,作者承认结果可能无法完全涵盖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因为人们并不总是准确地自我报告。他们为能够通过人际行为来建立性别区分的研究留下了可能性。但 Reis 表示,将男性和女性划分为清晰、简单的类别可能对异性恋关系有害。
“当伴侣之间出现问题时,人们常常立即归咎于对方的性别,”他解释道。“性别刻板印象阻碍了人们将伴侣视为个体。”
与异性在一起并不是让你的伴侣看起来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原因。“造成困难的不是性别,而是人性,”Reis 说。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