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Deadspin》爆出消息称,圣母大学橄榄球明星曼蒂·特奥(Manti Te’o)的已故女友——去年最令人心碎的体育故事之一——竟然是骗局。这位假女友是由一名叫罗奈亚·图伊奥索索波(Ronaiah Tuiasosopo)的22岁男子创建的。事实证明,图伊奥索索波可能还伪造了其他虚假身份。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让一个人这样做呢?
简而言之,有些人看待互联网,并且下意识地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自由尝试身份的实验场所,没有任何后果。这些人可能害羞也可能外向,可能是啦啦队员也可能是书呆子,但似乎存在某种性格类型,当他们获得一个扩音器和匿名的保护时,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不知道确切地是谁会表现出来——甚至是否可以说是“表现出来”或有机会“做出与平时不符的行为”还有待商榷——但不知为何,有一小部分人群在合适的场合下容易欺骗。
当然,每个人都会撒一点小谎。技术——过去和现在——都帮助我们掩盖真相。西北大学的助理教授杰里米·比恩霍尔茨(Jeremy Birnholtz)研究所谓的“管家谎言”,也就是技术或小工具的模糊性所产生的善意谎言,就像管家告诉访客主人不在一样。迟到了?告诉朋友你的信息没发出去;反正他也没有办法证明。面对面的交流会消除一些这种模糊性。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推断到更大的谎言,我们可以参考一个相关的、广为引用的关于匿名性的理论:网络去抑制效应。通读这篇文章会很有价值,但简而言之,它表明给人们一个平台——尤其是他们看不见的平台——就足以让他们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我们无法确定的是谁会表现出这种效应。本文作者、莱德大学的约翰·苏勒(John Suler)解释了原因。
人格风格在防御机制的强度以及抑制或表达的倾向方面差异很大。具有歇斯底里风格的人倾向于非常开放和情绪化,而强迫性的人则更为克制。网络去抑制效应会与这些个性变量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与人平时(线下)行为的微小偏差,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引起剧烈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倾向于网络去抑制的各种元素。
苏勒理论的一个支柱是“地位和权威的最小化”,即在屏幕前人人平等。他的理论的一个支柱是“地位和权威的最小化”,即在屏幕前人人平等,一个人如果不太在意权威,就更容易撒谎,这是可以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比恩霍尔茨解释说,社交媒体通过改变我们对真相的期望,使得谎言更加可行。他说,过去人们对网络身份的主流看法让人联想到老式的《纽约客》漫画:“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换句话说:人们利用网络来尝试不同的身份。
但比恩霍尔茨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想在网上做自己。事实上,对于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形式来说,真实是规则,而非例外。
评论区或Reddit上那个使用一次性账号的人,当然可能是一名医生,但大多数人并不指望那样。以Facebook为例。它是一个极其自我纠正的生态系统。你可以撒谎,但对真相的期望足够高,谎言会被揭穿。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撒谎,这使得用户倾向于期望真实。那些虚假的“分享此消息捐赠钱款”的链接之所以在社交网络上被不断分享,是有原因的。
我们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是的,(有些人)在互联网上更有可能表现出不当行为和欺骗。当今的互联网更加普遍地自我纠正,但同时,对真相的潜意识期望可能会让我们在谎言*出现*时准备不足。始终假设你在和一只狗说话,也许不是个坏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