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是否引发了性革命?

一项新研究认为,梅毒的治愈而非避孕药的出现,才促成了现代性行为的到来。

1972年,最高法院废除了马萨诸塞州限制向未婚女性分发避孕药的法律,到1973年,已有1000万女性开始使用避孕药。这标志着性革命的顶峰,或者至少传统学术界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摆脱了怀孕的恐惧,女性开始在传统的婚姻范围之外进行更多的性行为。

但一项新研究表明,性革命的开端远早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避孕药的普及。相反,现代性观念的出现可能源于另一种形式的预防——梅毒的治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士兵在内的美国人口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于梅毒。在1939年该病达到顶峰时,梅毒导致2万人死亡。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估计有60万美国人感染了梅毒。战争宣传警告美国人,性传播疾病会浪费人力——根除军队和民众中的梅毒成为当务之急。

青霉素于1928年被发现,并于1943年开始被广泛用作梅毒的治疗方法。在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宣传活动后,从1947年到1957年,梅毒的发病率下降了95%,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场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

发表在《性行为档案》1月刊上的一项新分析认为,梅毒的治愈促成了更大胆、非传统的性行为。埃默里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弗朗西斯梳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全国统计数据,发现现代性行为的时代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晚期,而非“摇摆的60年代”。

虽然避孕措施的普及可能在性自由的兴起中发挥了作用,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避孕药才真正广泛普及。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梅毒相关死亡人数迅速下降之后,危险性行为的比率却上升了。

弗朗西斯追踪了梅毒发病率与淋病发病率、非婚生子女出生率以及青少年出生率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非传统性行为增多的指标。随着婚外性行为的死亡威胁减小,人们进行此类行为的次数增多了。

“梅毒的案例表明,行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既不简单也不绝对,”弗朗西斯在研究中写道。“行为可能影响疾病的成本,疾病的成本也可能影响行为。”

研究认为,危险性行为与疾病风险降低之间的相关性对当前的艾滋病政策具有启示意义。在各自的峰值年份(1939年和1995年),梅毒和艾滋病的死亡率大致在同一数量级。弗朗西斯推测,梅毒的衰退所鼓励的危险行为可能促成了后来艾滋病毒的传播。

“梅毒衰退与艾滋病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意味着最优的健康政策策略是整体性和长远的,”他写道。“如果未能采取预防措施,仅仅专注于战胜一种疾病可能会为另一种疾病的出现埋下伏笔。”

eScienceCommons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