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错误因果关系: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巧克力的消费量与其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直接相关。在巧克力爱好者和诺贝尔奖方面都领先世界的国家是瑞士,其次是瑞典和丹麦。美国每年需要额外消费2.75亿磅巧克力才能赶上(但仍未提及盐、大量加工食品和反式脂肪对国家有何益处)。
这种相关性当然是虚假的,而这正是该研究发表的原因。纽约医生弗兰兹·梅塞尔利(Franz Messerli)注意到了这种相关性,并发表了这项研究,以表明p值——统计学工具,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都使用它来证明其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可验证性——可能存在严重缺陷。
p值基本上衡量的是,如果确实不存在真实的相关性,那么给定的结果有多大的“极端”概率。它本质上是对随机性的检验,也是科学家试图从数据中过滤掉纯粹巧合的一种方式。但在巧克力与诺贝尔奖相关性的案例中,梅塞尔利计算出的p值为0.0001。这意味着这种相关性纯粹是由于偶然的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
但梅塞尔利本人称这一结果为“完全无意义的相关性”。虽然可能存在某种间接相关性——毕竟巧克力是一种奢侈品,因此可以假定富含巧克力的国家也富含其他东西,例如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可能影响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机会的其他因素——但没有确凿的理由相信,整体巧克力消费量(即使是黑巧克力,某些研究表明对大脑有益)会增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产生。即使是看似与财富的联系,也是偶然的,而非因果的。作为一项独立发现,它毫无意义。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在接受路透社健康频道采访时表示:“科学家们会考察成百上千件不同的事情,偶尔会发现两件东西之间存在惊人的相关性,然后他们会说‘看看这些非常强的相关性,它们有多重要’。但他们不会告诉你所有不相关的事件。”
这里的教训是:温习一下你的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书,不要轻信媒体上的所有报道。有些相关性诱人,甚至在统计学上是可验证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或它们所依据的研究,就是毋庸置疑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