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起的针对Monster能量饮料制造商的虚假死亡诉讼称,14岁的Anais Fournier在2011年底意外死亡前一天,喝了两罐24盎司的Monster。验尸官报告称,“咖啡因中毒”是导致她死亡的原因。究竟需要摄入多少咖啡因才会致命?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确定,部分原因是这种情况极其罕见,但显然需要摄入非常大量的咖啡因。在给《咖啡因研究杂志》主编Jack James的电子邮件中,他表示,成人咖啡因过量需要大约10克咖啡因。(人们通常每饮品摄入1至2毫克/公斤的咖啡因。)一篇2005年《法医科学国际》的文章报道了新墨西哥州的两起咖啡因过量致死案例,认为致死剂量接近5克——这个量相当于喝下超过6加仑的麦当劳咖啡。一杯普通咖啡可能会使您血浆中的咖啡因浓度达到2.5至7毫克/升,而新墨西哥州的两名死者——一名可能使用咖啡因来稀释静脉注射毒品,另一名家庭称其摄入了安眠药——的浓度都高出100倍。(一个名为“咖啡因致死”的网络应用程序使用每百磅体重6克的基准来估算致死量,但它“仅供娱乐目的”。)
那么,如果真正的咖啡因过量如此罕见,为什么咖啡因——或许是北美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会被指责导致多年来的几起死亡事件?也许是因为它几乎总是与其他更为有害的因素共同作用,如酒精或心脏病。事实上,在加州提起的诉讼指出,Fournier患有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根据尸检报告,死因是咖啡因引发的心律失常。但这种心律失常也因为“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下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而变得复杂,该综合征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多个身体系统。
James说:“ Fournier女士经历过的咖啡因中毒(如果确实是她所经历的)并未被充分理解。“文献中有人猜测,某些个体可能对咖啡因有特殊的敏感性,但对于这种敏感性究竟是什么,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或理解。”
咖啡因几乎总是与其他更为有害的因素共同作用。
有一点很清楚:Anais摄入的咖啡因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会有害。每罐Monster含有240毫克咖啡因,诉讼将其与14罐12盎司可口可乐的咖啡因含量相提并论。虽然喝14罐可乐听起来非常令人厌恶,但其中的咖啡因含量实际上远远超出了许多人每天的摄入量。例如,星巴克的Pike Place咖啡只需要24盎司的咖啡就能提供480毫克的咖啡因。正如圣迭戈的应用营养学家Mark F. McCarty所说:“我没有见过其他孩子因急性摄入相当于四杯咖啡因的量而死亡的案例。这在我看来极其罕见。我无法想象Monster会为此担心,因为没有任何文献表明这种情况会发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过接近死亡的情况,尤其是在儿童身上。俄亥俄州一名女孩在服用了含有2至3克咖啡因(相当于8至12罐Monster)的母亲的减肥药后,出现了癫痫、心脏问题和肺部积水。她被直升机送往哥伦布的儿科医院,尽管摄入量高且年仅一岁,但最终幸存了下来。另一起案例中,多伦多一名16岁男孩通过30至35片名为“粉色心形”的药片摄入了约6至8克咖啡因(相当于25至33罐Monster)。他出现了胸痛、血糖升高和心律不齐,但经过治疗后幸存。发表该案例的医生注意到:“检查时,他表现为警觉、定向力好、紧张、烦躁和易怒”——这正是人们想象中摄入过量咖啡因的青少年会有的反应。
然而,能量饮料可能正在提高风险。“过去普遍认为,正常健康的人通过其通常的膳食形式几乎不可能摄入致命剂量的咖啡因,”James说。“尽管如此,在美国中毒控制中心登记的数千起咖啡因暴露案例中,确实有一些导致了死亡。在能量饮料出现之前,几乎所有关于致命和接近致命咖啡因中毒的报告都涉及非典型的摄入方式。能量饮料的出现似乎改变了这种状况。”
含咖啡因的能量饮料是为儿童设计和营销的,旨在吸引长期消费者。
一项2010年的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毒物信息中心七年的数据库,发现近300名致电者报告了能量饮料“暴露”的情况,通常与其他咖啡因来源或酒精同时摄入,导致出现幻觉、癫痫和心律失常等症状。其中至少有128人住院。根据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协会的统计(第130页),2010年在美国约有150人因能量饮料暴露而接受治疗;咖啡不在列表中。今年,波士顿的毒理学家建议进一步研究“新颖暴露”的能量饮料,并指出牛磺酸、烟酸和吡哆醇等成分是潜在的研究目标。在大多数能量饮料中,咖啡因可能是主角,但在这许多化学杂质中,它绝非唯一的兴奋剂。
这一切都引发了James的疑问:为什么饮料制造商要在能量饮料中添加咖啡因?他认为能量饮料的兴奋作用从边际到不存在。“制造商知道,反复摄入咖啡因会导致身体依赖,”James写道。“……最近涌现的含咖啡因能量饮料和苏打水专门为儿童设计和营销,旨在吸引这些产品的长期消费者。”
在软饮料和能量饮料中加入咖啡因,是利用了咖啡、茶、可乐和巧克力因天然咖啡因含量而产生的依赖性。James写道,大多数人混淆的咖啡因兴奋作用,主要是“戒断反应的逆转”,这会产生一种轻微欣快感,而实际上,“这个人只是恢复到他们成为咖啡因消费者之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