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13000年前,一颗彗星或小行星的碎片以一个浅角度撞入大气层,在撞向地表的过程中,使其周围的大气过热。空气变得足够热,足以点燃地表植物并熔化物体飞行路径下方的岩石。在几微秒内,大气中的氧气被消耗殆尽,释放出的碳原子凝结成纳米金刚石晶体。
几秒钟后,空气冲击波将这些纳米金刚石和其他碳颗粒卷入大气层,并将其散播开来。由于大地焦 scorched,巨型哺乳动物无法觅食而饿死,人类种群也急剧减少。大气受到这次冲击的影响,导致全球气温下降了千年。
这是根据一项对古代墨西哥纳米金刚石的新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一场关于古代气候的长期争论的又一次交锋。这项研究支持了这样一种备受争议的论点:小行星撞击可能在“新仙女木期”(一个始于约12900年前的、短暂而剧烈的寒冷期)期间导致地球变冷。
古气候学家们对此时期成因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一些人推测这是由于北美冰盖的崩溃,扰乱了北大西洋的“热量输送带”。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因为冰川融化改变了地貌,进而改变了急流。而另一项于2007年首次提出的理论认为,是某种东西撞击了地球,并导致北美地区发生大火。这项理论是在对多个地点的古代沉积物进行研究后提出的,地质学家在这些沉积物中发现了一层富含有机物的材料,称为“黑垫层”。随后,俄勒冈大学考古学家道格拉斯·肯内特(Douglas Kennett)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高浓度的纳米金刚石——这是一种与高温物质碰撞相关的材料。
该理论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篇同期发表的论文则驳斥了纳米金刚石的结果是“假阳性”。到2011年中期,由于许多科学家团队都无法证实或重复这些结果,纳米金刚石理论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现在,伊莎贝尔·伊斯兰德-阿尔坎塔拉(Isabel Israde-Alcántara)等人发表文章,刊登在与那篇驳斥纳米金刚石的论文相同的期刊上。
这一次,研究人员研究了另一个地点——墨西哥中部的一个湖泊,而不是格陵兰岛——并使用了不同的测量技术。该团队研究了一层10厘米厚的、富含碳的层,其年代可追溯到12900年前,其中含有纳米金刚石、碳球体和其他物质。伊斯兰德-阿尔坎塔拉及其在墨西哥米却肯自治大学(Universidad Michoacana de San Nicólas de Hidalgo)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同事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层沉积物来自作为古气候研究一部分而钻取的、长达27米的库伊泽奥湖(Lake Cuitzeo)岩芯样本。该团队重点研究了他们归因于广泛燃烧的几种微粒——如碳颗粒——以及纳米金刚石,他们使用比肯内特等人两年前更精确的技术进行了测量。
研究人员说,这些颗粒无法用任何陆地机制来解释。他们排除了宇宙尘埃的雨淋、森林火灾、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甚至误识别(例如发现“愚人金刚石”)。他们认为,宇宙撞击是唯一可行的假说。
然而,这肯定不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定论。我们将继续关注纳米金刚石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