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龙迷们刚刚从一些恐龙并非鳞片而是羽毛的说法中缓过神来。现在看来,恐龙迷们不得不再次更新他们的脑海中的形象:两年前,正是那些研究人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色彩鲜艳的伶盗龙的生动画面,如今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首个已知具有虹彩的恐龙的确凿证据。
这一殊荣属于微盗龙,属于一类被称为驰龙(俗称“迅猛龙”)的鸟类食肉动物,它们生活在大约1.2亿年前。它之所以在其他迅猛龙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不同寻常的四翼形态,以及体重不到1公斤,足以在一定程度上飞行:科学家们认为,羽毛提供的空气阻力帮助它在树木之间滑翔。
如今我们知道它们的四翼是虹彩的,这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引人注目。虹彩是一些表面(如肥皂泡、油污和孔雀、蜂鸟、黑喉噪鸦等鸟类)的特性,使其在不同角度观看时呈现出色彩变化的现象。当它出现在羽毛上时,是因为羽毛细胞层面的角蛋白、空气和黑色素的交替层,它们以不同的频率散射光线。
该团队得出了一个保守的重建结果,该结果假定最简单的虹彩类型,即在黑喉噪鸦和乌鸦身上发现的那种光滑的蓝黑色。通过研究一组现代鸟类的羽毛,其细胞结构和外观均已知,科学团队能够推导出与虹彩相关的结构因素。最明显的迹象是什么?细长的黑素体,即细胞中储存黑色素的细胞器。在收集了来自中国辽宁省保存完好的微盗龙标本的20个化石黑素体样本后,研究人员能够证明其细长的黑素体与我们目前所知的几乎所有鸟类品种的虹彩相关的黑素体一致。
研究人员警告说,我们对微盗龙羽毛展示的虹彩类型并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虹彩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具体取决于黑素体以及它们所嵌入的角蛋白的排列方式。现代鸟类中的例子多种多样,从黑喉噪鸦简单的蓝黑色光泽(由光滑的黑素体层和光滑的角蛋白层构成)到孔雀不断变化的彩虹(由布满气泡的海绵状角蛋白层构成)。
由于角蛋白不会被化石化,微盗龙的这种结构信息已经丢失。“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栋砖砌的建筑,然后你移走了水泥。所有的砖块都会坍塌在一起,”分子古生物学家兼论文合著者雅各布·温瑟说。由于无法推断出微盗龙特定的虹彩类型,他的团队得出了一个保守的重建结果,假定最简单的类型,即在黑喉噪鸦和乌鸦身上发现的那种光滑的蓝黑色。
知道微盗龙的羽毛是虹彩的,也为另一个近期争论提供了线索。2011年《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声称,可以根据眼部特征巩膜环的形状来推断恐龙是夜行动物(夜间活动)还是昼行动物(白天活动),并利用这种方法将微盗龙定为夜行动物。但这一新发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夜行动物会有只有在白天才能看到的、引人注目的虹彩羽毛?温瑟指出,“夜行性鸟类没有用于展示目的的羽毛,因为在白天能看到它们羽毛的时候,它们是不活动的。”例如,想想猫头鹰朴实的羽毛。“这是学习着色重要性的一个例子,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质疑其他类型的证据,”温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