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脑洞大开” 系列中,PopSci 探索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感官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奇特现象。
你是否能分辨出你何时突然、不经意地开始唱歌?当你说话时,“我不知道”,这听起来会像一段可以哼唱的旋律吗?为什么一句说出的话,反复吟唱后,会开始听起来像音乐?
要理解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将说出的话听成旋律,我们首先要将语言分解成其听觉元素。不是元音和辅音——那太深入了。相反,让我们关注像我这样的语言学家所说的韵律,也就是单个音节的语调、重音和节奏。
1995 年,音乐幻觉和悖论专家 Diana Deutsch 创造了“语音转歌唱幻觉”一词。她在回顾自己的一段长录音时发现,一句看似随机的短语有时表现得如此奇怪,脱离了上下文并被反复播放,竟开始听起来像一首歌曲,具有节奏和旋律。(你可以在网上听到 这段录音的循环片段。)
事实证明,这种幻觉并非源于 Deutsch 的声音特别有音乐感。这种幻觉会发生在所有以固定间隔播放的语音刺激上。当重复的刺激是与听者母语在语音上差异很大的语言时,这种效果最为强烈。例如,在一项 2015 年的研究中,英语使用者最容易将说出的爱尔兰语听成歌曲,其次是印地语和克罗地亚语。
为什么重复在这里如此重要?当语音刺激播放一次与重复播放时的听觉效果有可测量的差异。在一项由 Deutsch 和同事于 2008 年进行的研究中,要求 31 名参与者自己重复刺激语音。听到一次后,他们说出了听到的词语序列;在重复 10 次后,他们开始唱出自己的回答,其音高范围比原始刺激和口头回答略大。此外,根据一项 2013 年的 fMRI 研究(由包括 Deutsch 在内的团队进行),重复刺激会激活大脑中一个区域,该区域也由歌唱激活,并与复杂音高模式的处理相关,这是一个由八个不同区域组成的网络。
虽然 Deutsch 因在心理学领域发现了这种幻觉而受到赞誉,但其基本前提——重复会为语音录音增添音乐性——早在 1995 年之前就已被认识到。特别是,她使用被剪辑的录音并反复播放,让我想起了采样,这是嘻哈音乐中使用的一种技术,即从现有录音(有时是语音)中提取片段,并将其融入新的音乐编排中。
为了将这种做法置于背景中,我采访了两位专家:嘻哈音乐专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 Langston Wilkins,以及嘻哈音乐历史学家、纽约大学副艺术教授 Dan Charnas。两人都证实,在嘻哈音乐中使用重复来为口语采样增加音乐性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两人都不知道 Deutsch 将这种现象归类为听觉幻觉。Wilkins 描述了一些嘻哈音乐从中获取语音样本的来源,包括布道、演讲以及电影和电视对话。Charnas 指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早于嘻哈音乐和磁带录音机,许多口语传统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并通过重复获得其音乐性,例如说唱。这些传统是由非裔美国人开创的事实,可能解释了语音转歌唱幻觉直到 1990 年代才被学术界对音乐性的研究所忽视——正如 Charnas 所指出的,这反映了学术界普遍未能将非裔美国人文化置于中心,而在这个文化中,“言语和歌唱……始终是孪生兄弟。”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觉呢?作为一名研究语调的语言学家,我认为这里有许多因素可能在起作用。首先,我认为 Deutsch 和其他学者使用从长录音中剪辑出来的片段来展示这种幻觉这一点很重要。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句子都有语调,包括音高变化和其他跨越整个句子的声学模式。将词语从句子中剪辑出来会使许多这些模式不完整。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像从单词 *watermelon* 中剪掉 *term*,然后发现它不再是单词一样。在 Deutsch 的 *sometimes behave so strangely* 中留下的语调听起来不像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与句子不同,歌曲可以拥有任何它们想要的旋律。也许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将这些短语和片段处理成歌唱。
另一种理解语音转歌唱幻觉的方法是思考人类如何将语音的“旋律”或音高轮廓与实现它的辅音和元音分开处理。英语中的一个例子是短语 *I don't know*(我不知道),它可以缩略为 *iunno*,甚至可以哼唱成你在 *iunno* 上会听到的旋律:一个上升-下降-上升的音高轮廓。这段旋律的哼唱版本不包含短语 *I don't know* 中的任何辅音或元音,但人们仍然知道它的意思,特别是当你结合耸肩这样的视觉提示时。
这种过程并非英语独有。我为我的论文研究的语言之一,阿美语(一种台湾原住民语言),也有它自己的 *iunno*。在阿美语中,短语 *i saw*(发音类似“ee sow”)用于强调,如“真的吗?”你可以完整地说出这个短语,或者 你也可以仅仅调用该短语本应有的声调旋律。这些例子表明,听力正常的听者能够捕捉到语音的旋律,这是语音转歌唱幻觉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牛津大学综合神经科学中心主任 Andrew King 说:“对于声调语言的使用者来说,这种幻觉更弱。”他指的是像汉语和约鲁巴语这样的语言,在这些语言中,声调与辅音和元音一样,是单词语音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告诉我,能够将声调轮廓与辅音和元音分离出来,一定是这种幻觉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当被问及可能因听力差异而感知语音信号不同方面的人时,听力损失帮助中心创始人 Neil Bauman 立即看到了语音转歌唱幻觉与 听觉空想性错觉 之间的联系。听觉空想性错觉是一种在非人类发出的随机声音中感知到语音或音乐的现象。Bauman 解释说,与语音转歌唱幻觉的刺激物一样,一些听觉空想性错觉的案例也涉及节奏元素,例如风扇轴承松动时发出的以固定间隔发出的嘎嘎声和嗡嗡声,这可能更容易触发听觉幻觉。
尽管学者们仍在研究语音转歌唱幻觉的确切发生方式和原因,但事实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听到本意并非歌曲的歌声。这一发现已在实验室和 DJ 台上反复得到证实。
Ben Macaulay 是隆德大学的英语语言学讲师。他的研究重点是韵律和语调,特别是世界语言的句子级声调轮廓的产生、处理、发展和记录。他于 2021 年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项目是基于对台湾濒危原住民语言语调的类型学研究,该研究基于新颖的实地考察。
阅读更多 PopSci+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