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Zone 动手体验:我们试用了戴森新款空气净化耳机

戴森最新推出的这款设备将强大的空气净化器和降噪耳机融为一体,打造出一款令人瞩目的耳机。
Dyson Zone Hands-On
戴森最新推出的产品 Dyson Zone,集个人空气净化器和降噪耳机于一体。戴森

我们可能会通过此页面上的产品获得收入,并参与联盟营销计划。了解更多›

戴森(Dyson)是一家以时尚家电制造商闻名,其产品包括性能强劲的吸尘器和深受 TikTok 追捧的直发器,它希望帮助您在晨间通勤时,将汽车尾气挡在肺外。其最新产品 Dyson Zone 是一款个人空气和噪音净化器——一款外观奇特的头戴设备,旨在将雾霾挡在肺外,将交通噪音挡在耳外。空气净化器通过滤网吸入空气,然后直接吹入您的鼻腔和口腔,确保您呼吸的空气不含汽车尾气和其他污染物产生的颗粒和气体。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款蓝牙主动降噪耳机,隔绝人群嘈杂声以及附近汽车的额外噪音,保护您的听力。

在许多方面,Zone 都是戴森的首次尝试。它是公司首款可穿戴产品。同时,它也是公司首款主要面向户外使用的产品。耳机罩中央可见运行的电机,是戴森生产过的最小电机。虽然与普通蓝牙耳机相比,这款设备看起来相当大,但其每一毫米都塞满了科技。个人空气净化器和降噪耳机早已比比皆是。然而,与戴森的所有产品一样,Zone 的独特设计也是前所未见的。

个人空气“泡泡”

Dyson Zone 的空气净化系统让我想起了科幻电影中的“呼吸器”,它们能让角色在太空或水下呼吸,而无需笨重的头盔。电机驱动的风扇将空气吸入耳机罩,穿过一对定制的双层滤网,然后通过您面前的塑料管道(称为面罩)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入您的鼻腔和口腔。据戴森称,从滤网直接快速、持续地流向您身体的空气会形成一个“泡泡”,确保您呼吸的是净化后的空气,而不会在其离开耳机时扩散。戴森工程师们已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引导空气——例如,面罩上的出风口配有橡胶襟翼,可防止空气过快扩散。尽管如此,Zone 仍能有效地净化您的空气,并将其直接输送到您的身体,而无需实际覆盖或接触您的鼻腔和口腔。

戴森为 Zone 设计了可更换的双层滤网,据称该滤网可过滤掉 99% 的 0.1 微米或更大的颗粒物,这涵盖了您可能未曾注意到的污染物,例如汽车刹车片与刹车盘摩擦时产生的颗粒物。如果属实,它提供的过滤效果与戴森的腰部高度家用空气净化器相同。这些紧凑的甜甜圈形滤网采用双层材料捕捉污染物:HEPA 风格滤网捕捉颗粒物,富含钾的碳滤网吸收有害气体,如二氧化氮 (NO2)、二氧化硫 (SO2) 和臭氧 (O3)。 

Dyson Zone Hands-On
Dyson Zone 在每个耳罩中都配备了定制的双层滤网。戴森

据戴森工程经理 Vicky Gibson-Robinson 介绍,在如此紧凑的形态下创造出有效的滤网,需要一种新的设计,与戴森的家用净化器采用不同的净化方式。为了弥补限制气流的小滤网尺寸,该滤网具有静电荷,可以在空气通过更易呼吸的滤材时将其中的颗粒物吸出。

Zone 防范污染,但不一定防范 COVID

乍一看,您可能会认为 Zone 就像 Razer Zephyr 和最近出现的紫外线清洁设备一样,是对 COVID-19 的回应。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推测,但戴森希望您不要这么想。该设备旨在为人们提供针对环境污染物的防护,尤其是在汽车和工业污染难以避免的城市中心。事实上,开发团队已经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来研发 Zone。该项目在疫情导致大众化口罩普及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更重要的是,Zone 并不能阻止 COVID 的传播。虽然其过滤性能在纸面上与 N95 口罩 相似,但它并未获得医用级别呼吸防护认证。更重要的是,该头戴设备并不覆盖口鼻,因此无法抑制您呼出的颗粒物传播给他人。 

Dyson Zone Hands-On
Dyson Zone 的面罩位于您的鼻腔和口腔前方,吹出净化后的空气供您呼吸。戴森

话虽如此,Zone 的开发团队确实对戴口罩作为对 COVID 的反应做出了反应。它配有口罩附件,允许您采取额外预防措施并遵守口罩规定。尽管如此,戴森的做法与主流不同,它并未将 Zone 作为抗 COVID 预防措施进行营销,并明确界定了该头戴设备的功能和限制。

那“噪音污染”部分呢?

Dyson Zone Hands-On
取下面罩后,Dyson Zone 仍可作为一副降噪耳机使用。戴森

Zone 的空气过滤系统是其令人着迷之处,但戴森将 Zone 定位为空气噪音污染的解决方案。其对噪音污染的防护更为传统。除了电机和滤网,它还是一款功能齐全的 蓝牙 耳机,并具备 主动降噪 功能。这意味着它可以连接到您的手机——是的,有配套应用程序——播放音乐、接听电话,并能完成任何一款 最好的蓝牙耳机 所能做到的事情。前置的面罩(将空气吹入您的口腔)是可拆卸的,因此您可以选择仅将其作为降噪设备使用。

与大多数 ANC 耳机一样,它通过覆盖听者的耳朵提供相当程度的被动防护。主动降噪功能依赖于麦克风阵列,该阵列监听传入的噪音,使耳机能够先分析然后部分抵消它。正如您所料,Zone 与其他耳机相比非常大,这可能会影响非佩戴时的便携性,但有利于隔绝声音。

虽然其功能相当常规,但为了让头戴设备能够作为日常携带的扬声器和空气净化器,设计上也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挑战。最重要的是:驱动过滤系统的电机位于耳罩内,距离耳机扬声器和您的耳朵不到一英寸。您可能知道,电机往往会产生噪音和振动:以任何方式注意到电机都会彻底破坏整个设计,对吧?为了防止电机影响佩戴者的心情,它们通过橡胶安装,以吸收振动和大部分噪音。

佩戴 Dyson Zone 是什么感觉?

戴森希望在三月初与《大众科学》会面,向我们展示 Zone 并解释其设计。他们还让我们试戴并稍微走动了一下。(遗憾的是,我们不允许自拍。)

尽管外观笨重,但在我佩戴的几分钟里,Zone 实际感觉相当轻。它使用三个衬垫将重量分散在头部,感觉很平衡,不会将头部向前或向两侧拉扯。这并不能否定它的尺寸——您永远不会忘记您戴着一个头戴设备——但我预计它应该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全天候使用。

Zone 过滤系统具有三种呼吸模式,可根据您的偏好或环境泵送更多或更少的空气。“低”模式下,您几乎感觉不到空气吹到脸上。“中”模式下,感觉就像一阵微风。“高”模式下,气流非常明显,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分散注意力。在这三种设置下,气流都比较柔和。由于呼吸装置的任何部分都不会接触到您的脸。您的吸气从未感到受阻,就像佩戴口罩时那样。Zone 确实具有“自动”模式,可根据需要更改设置,但显然,您可以通过机载控件或 Dyson Zone 应用程序进行调整。

Dyson Zone Hands-On
我不能拍自己测试 Dyson Zone 的照片,但测试假人 Frank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我?戴森

作为一副耳机,Zone 的表现看起来很扎实。我只听了几段歌曲片段,总共大约一分钟的试听时间,但音质听起来与一副好的蓝牙耳机相当。对于大多数想在头上戴一个大型空气净化器的人来说,音质可能是一个次要考虑因素,但如果声音有噼啪声可能会破坏体验。然而,至关重要的是,在开启主动降噪和/或音乐的情况下,您听不到电机的嗡嗡声。

我必须承认,当你第一次戴上完整的头戴设备时,感觉有点奇怪。前面罩足够大,当你向下看时,它会进入你的视野。在镜子里,它看起来有点像宇航员头盔的骨架,因为你的脸前面有一个弯曲的塑料大件,头上戴着一副超大的耳机。然而,在一个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出门戴口罩的世界里,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很快适应的。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前面罩也是可拆卸的。只需轻轻向下拉,随时都可以将其取下。当您这样做时,Zone 会自动停止过滤,以免不必要地运行,并在您重新安装后重新启动。我认为在不取下耳机的情况下取下面罩的唯一情况可能是锻炼——理论上,Zone 应该提供足够的空气让您在以高功率佩戴时慢跑——但戴森表示它不适用于运动。(话虽如此,我猜您可能会想在健身房戴耳塞,或者至少戴一副小一点的耳机?)

对 Dyson Zone 的最终想法

Dyson Zone Hands-On
我们对这款戴森产品仍有许多疑问,但我们期待在 2022 年秋季发布时进行测试。戴森

我不是工程师,但乍一看,Dyson Zone 看起来像是一个系统性的奇迹。它以惊人的高效和紧凑的设计实现了我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不隔离周围未过滤空气的情况下净化您呼吸的空气。

它是否能在医学领域之外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对我来说仍然悬而未决。虽然戴森为让城市和郊区居民佩戴这样的设备来保护肺部提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嗯,这是一个巨大的、显眼的头戴设备,在公共场合佩戴时肯定会引人注目。

关于该设备及其设计,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据戴森称,假设您每天使用约六小时,您大约每年需要更换一次 Zone 的定制滤网。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滤网的价格是多少,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容易买到(在这些供应受限的时期,这是一个关键的担忧点)。戴森对 Zone 的电池续航时间也含糊其辞,但他们表示,即使在使用空气过滤和声音的情况下,它也应该能持续“一整天”。

戴森尚未公布这款头戴设备的价格,但我猜测与定期购买 N95 口罩相比,它对许多人来说将是昂贵的。话虽如此,它可能不需要获得广泛采用就能引发人们对个人空气净化作为长期环境因素防护的更广泛兴趣。

我什么时候可以买到 Dyson Zone?

Dyson Zone 将于 2022 年秋季在指定国家/地区推出。戴森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公布更多关于发布会的细节,包括头戴设备和替换滤网的价格。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Mike Epstein Avatar

Mike Epstein

评测编辑

作为评测编辑,Mike Epstein 负责塑造《大众科学》以硬件为中心的报道内容,包括产品评测和合集。他撰写消费电子产品和视频游戏行业报道已超过十年,为 IGN、Gamespot、Lifehacker、Gizmodo、PCMag、LaptopMag、Variety 等网站撰写评测和以服务为导向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