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布朗(Mike Brown)并不讨厌冥王星。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自称为“冥王星杀手”—通过发现阋神星(Eris),一颗与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冰冷世界,布朗的工作促使这两个天体在2006年都被归类为“矮行星”。尽管如此,他仍在热切地关注着NASA对这颗前行星飞掠所带来的一切新闻。
对布朗来说,冥王星让他得以一窥阋神星以及他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的其他世界。“通过冥王星和卡戎星,你可以获得关于大型柯伊伯带天体行为的各种想法,”他说。“我看冥王星,但在脑海中也能看到一点阋神星和鸟神星(Makemake)。创神星(Quaoar)可能介于冥王星和卡戎星之间,既有那些古老的撞击区域,也有那种红色的色调。”
如果冥王星是一颗行星,那么布朗发现的许多世界也将是行星,这意味着他将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个人发现的太阳系行星都要多。他说,这会很酷,“但这感觉有点欺骗性。”
太阳系外围涌现的大量新世界正是导致冥王星降级的根本原因。在太阳系最遥远的区域,至少有四颗潜在的行星,而且很可能还有更多隐藏在拥挤的柯伊伯带中。科学家们仍然无法完全就如何处理这些大小不一、冰冷的世界达成一致。
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让这颗前行星焕发生机。高分辨率图像为这个曾经神秘的世界赋予了面孔。我们探测了它的大气层,并首次成像了它的卫星。比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还要高的冰川山峰穿透了它的大气层底部,而氮气冰川在近地质历史时期雕刻了它的表面。“除了行星,你还能称它什么?”“新视野号”任务负责人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说道。

斯特恩和他的同事们在NASA的电视转播活动中一直称冥王星为行星,这无视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该组织负责命名太空天体并重新定义了冥王星的地位。布朗说,这种对冥王星的偏袒是对公众的不公平。“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希望人们了解我们真实的太阳系是什么样的,而不是它的卡通版本。称冥王星为行星就像又一次看到了卡通太阳系。”
如果这让你感觉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冥王星的飞掠一如预料地重新点燃了关于如何最好地定义行星的激烈辩论。
大小很重要
辩论的一方是认为大小至关重要的科学家。根据IAU的定义,“行星”是一个天体,它a) 绕太阳运行;b) 拥有足够的引力呈球形;c) 足够大以清除其轨道上的碎片。
由于冥王星栖息在拥挤的柯伊伯带,它在第三类中不合格。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Haumea)和谷神星(Ceres)也同样不合格。为了避免太阳系变得过于拥挤,2006年的IAU定义排除了这些“矮小”的天体。

“那些称冥王星为行星的人认为它是一个大型天体,”布朗说。“它甚至不到月球大小。如果你来自另一个太阳系,你会立即注意到8个非常大的天体和之间大量的微小天体,”迈克·布朗说。
而且,尽管冥王星拥有卫星、大气层和动态的表面,但这一方的科学家认为,这些因素不足以将冥王星归类为行星。太阳系中大部分最大的天体在其过去都经历过地质活动。行星科学家卡罗琳·波尔科(Carolyn Porco)说,即使是彗星也可能有大气层和复杂的表面,小行星也可以有卫星。地质特征甚至不是IAU定义的一部分。
大小无关紧要
一些行星科学家,如“新视野号”的艾伦·斯特恩和“黎明号”任务的马克·赛克斯(Mark Sykes),不认同“大小决定一切”的论点。他们认为,任何绕太阳运行且引力足够使其呈球形的天体都应被称为行星。赛克斯在1月份的一次接受《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采访中表示:“当它们达到那个大小,地质活动就开始了。”
这一方的科学家不喜欢IAU的定义,因为它取决于天体所在的“邻居”而不是其内在特性。斯特恩说,如果地球被置于冥王星的位置,它也无法清除其轨道。
尽管地球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五倍,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但土星和木星的大小分别是地球的9.5倍和11倍。仅凭大小来划分真正的行星和小行星,很容易就能将地球排除在外。

IAU的定义也仅适用于我们的太阳系。对于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IAU将出台另一套定义—对于一个以标准化惯例和确保一致性为目标组织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决定。
科学家们现在估计,我们的星系中有数十亿这样的系外行星—行星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么特别。也许是时候将这种理念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了。
冥王星会重回行星行列吗?
在1801年发现谷神星后,它曾被视为行星长达几十年。然后,随着天文学家在谷神星附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天体,这颗小行星被重新归类。一百五十多年后,谷神星仍然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但只是一颗矮行星。同样,冥王星可能不得不满足于其“柯伊伯带之王”的称号。
IAU没有表示计划改变其行星定义。与此同时,行星科学家很可能会继续称冥王星为行星。布朗说:“没有人改变主意,只是人们的嗓门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