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黎气候协定》无法拯救地球

两个月后,该协议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仍需更多努力
Eiffel tower

去年 12 月,在巴黎国际气候会议结束后,全球各地一片欢腾。可以认为,187 个国家代表达成的协议标志着政治终于跟上了科学的步伐,并且现在已经形成了气候变化是一个“大问题”的全球共识。

但事实是,这项协议无异于一次绅士之间的握手。首先,其条款完全无法执行。而且,尽管目标是值得称赞的,但最终而言,这还是太少,太迟了。

此外,也没有一个框架说明各国将如何实现其目标。(他们将使用哪些技术或削减措施?目前,这很大程度上留给人们想象。)而且,考虑到全球能源供应虽然总体上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向清洁技术)发展,但进展速度却异常缓慢,这使得目标不切实际。

要达到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2 摄氏度的协议目标,我们已经将很多希望寄托在未经证实的、未商业化或尚未知晓的未来技术上。这意味着气候协议寄希望于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来覆盖地球,同时部署大规模减排技术。而且还要迅速实现。这不可能发生。

所以,实际上,《巴黎协定》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心理暗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往往不会认真对待预测到的、可避免的问题,直到它们真正发生,因此也就无法避免了。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将不得不开始反抗我们忽视问题直到它们过于巨大而无法避免的本性。也许这项协议会激发这种主动思考——并带来更大的行动。NPR 的 Adam Frank 很好地总结了这一点,他将其描述为“人类文明发展一套新行为模式的第一步”。没那么难,对吧?

与此同时,我们整体上还需要更多的能源,而不是更少。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激增至九十亿以上,而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40 年,能源需求将增长 37%。因此,虽然减少使用量是方程的关键部分,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智能能源组合?

这个组合看起来如何还有待观察,但我们肯定需要更便宜、更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同时用天然气等“较小祸害”取代煤炭等“大祸害”。也可能需要碳税和经济激励措施。而且,我们需要对新技术进行巨额投资,并获得公众支持。

Shanghai skyscrapers surrounded by smog
leniners/Flickr

事实上,美国或许可以考虑借鉴污染严重的中国。2015 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投资了惊人的 1105 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约为其一半。中国至少是在尝试多种选择,看看哪种会成功。没有人会争辩说这是最高效的策略,但你必须赞赏这种毅力。这是对未来的投资,一个超越了最新选举周期和政治僵局的未来。当然,过去几年北京多次被危险水平的雾霾笼罩,这无疑也为中国的清洁技术案例增添了砝码。

美国不必像中国那样承担同样的能源需求,也不必面对同样的空气污染问题。但并非一定要效仿中国的做法,而是要效仿政府那种紧迫的态度。

这正在产生影响:中国 2015 年的煤炭进口量比 2014 年下降了 30%,该国计划今年关闭 1000 座矿井,并停止批准新的矿井。对清洁煤炭、更好的太阳能和更安全的核能的研究正在获得巨额资金,世界各地的创新者都渴望合作。

例如,中国政府在 10 月份与比尔·盖茨的 TerraPower 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以推进更安全、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且废物处理更方便的核能技术。在美国,由于监管和公众支持不足,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出于中国的紧迫感,一场巨大的能源革命正在发生,” Breakthrough Institute 的创始人 Michael Shellenberger 说。“我们都需要这种革命性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零碳未来。”

事实上,一份来自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强调了对“新的、突破性的”清洁技术的需要,甚至表示这是“世界实现气候目标的唯一途径”。大规模创新目前进展过于缓慢且资金不足——报告戏剧性地呼吁将清洁能源研发的公共支出增加两倍。资金是否能弥补时间,则有待观察。

即使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也承认,像碳吞噬纳米机器人大军和聚变等大规模创新需要时间。非常非常长的时间。“能源技术的演变比我们社会中的任何其他技术都要慢,” Shellenberger 说,“从木材到煤炭的转变始于 16 世纪,至今仍在进行中。”

/

这就是为什么气候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 James Hansen 和PayPal 创始人 Peter Thiel)正在提倡改进和使用我们已有的工具,例如核能。其理念是,我们需要拥抱核能,使其变得更好,并以更便宜、更安全的方式加以实施。

也许没有经历过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千禧一代,会更愿意改进核能,而不是完全否定它。问问麻省理工学院的 Leslie Dewan 和 Mark Massie 就知道了,他们正在研发一种熔盐反应堆,该反应堆每吨铀的发电量将是目前的 75 倍,而且几乎不会发生事故。

继续用意识形态的障碍阻碍进展,意味着我们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方面将毫无进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能源。而拖延到找到完美解决方案,这种策略早已时过境迁。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