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个月来,新闻头条就像一部国际生态惊悚片。在坐落于夏威夷一座火山上的莫纳罗亚天文台,研究人员测量到大气中异常高水平的 CFC-11。这些测量结果令科学界感到困惑:CFC-11 是一种强效的破坏臭氧的化学物质,自 1987 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将其列为禁药以来,一直受到严密监测。但很快,格陵兰岛、美属萨摩亚岛和南极洲的观测站也证实了这些测量结果。证据表明存在非法生产这种被禁化学物质的行为,这威胁着地球紫外线屏蔽臭氧层的脆弱恢复。然而,这位环境反派的身份仍然是个谜。随后,取得了突破。通过对全球气候模型进行反向运行,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将 CFC-11 的来源追溯到东亚。环保调查署(EIA)——一个位于伦敦伊斯灵顿一家咖啡店楼上的小型维权组织——接手了这一线索。EIA 派遣调查员前往中国,揭露了在中国建筑业中用于保温泡沫的 CFC-11 的猖獗非法生产。“这是一起大规模的环境犯罪,”EIA 气候活动负责人克莱尔·佩里说。
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外交官齐聚维也纳,参加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工作组的会议。EIA 的重磅报告 位列议程的重要内容。但国际社会能否再次携手,保护臭氧层,拯救“世界上最成功的环境条约”?
合作的典范
上一次 臭氧空洞 成为头条新闻时,罗纳德·里根总统还在椭圆形办公室里吃着果冻豆。1985 年,英国科学家 宣布在南极上空的大气臭氧浓度出现惊人下降。被称为“臭氧空洞”的现象,是由称为氯氟烃(CFCs)的 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 引起的,这些化学物质曾用作空调制冷剂和气雾罐的推进剂。
这一发现激起了公众舆论,特别是对因紫外线辐射增加而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和 晒伤 风险的担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一只 跳舞的海鸥 为特色的热门广告活动鼓励海滩游客“穿上衬衫,涂抹防晒霜,戴上帽子!”

尽管科学上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被化工行业积极利用——但里根总统 认识到臭氧空洞带来的危险,并积极支持禁止 CFCs(包括 CFC-11)的国际谈判。1989 年 1 月 1 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正式生效。
在签署声明中,里根总统称赞《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合作的典范”,是“认识到并达成国际共识臭氧层消耗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的产物”。它 仍然 是他标志性的环境成就。
对地球气候的持久影响
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三十年后,臭氧层已显示出恢复迹象。2018 年 1 月,一项 NASA 研究 发现,臭氧空洞 是自 1988 年以来最小的,那一年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的前一年。但完全恢复还需要几十年。“CFCs 的寿命为 50 到 100 年,所以它们在大气中会停留很长时间,”NASA 科学家 安妮·道格拉斯(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说。“至于臭氧空洞的消失,我们预计要到 2060 年或 2080 年。”
与此同时,CFCs 继续以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地球气候。CFCs 是强效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力是同等重量二氧化碳的 5000 多倍。据估计,禁止 CFCs 和其他消耗臭氧层化学物质的行为将全球变暖推迟了 整整十年。
然而,这些成果 正受到威胁,因为我们空调和绝缘材料中取代 CFCs 的是“臭氧友好型”但却能捕获热量的化学物质。最新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将逐步淘汰这类新型化学物质的使用,目标是到 2028 年。
更令人惊讶的是臭氧空洞对地球大气和海洋产生的复杂影响。南极上空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流失改变了南极洲周围 风的模式。吹过南大洋的强劲西风将更多的深层海水带向表面,在那里,海水与大气接触而被“通风”。
富含碳的南极深层水吸收大气 CO₂ 的能力较弱。这意味着海洋 去除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的效率降低,从而削弱了其抵消全球变暖的能力。

从一个避免的危机中吸取教训
《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为我们今天应对 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的努力提供了借鉴。里根总统和时任英国首相、化学家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条约谈判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该议定书 最初规模不大,并且设计得具有灵活性,以便通过后续修正案淘汰更多的消耗臭氧物质。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激励措施和制度支持,以实现其合规目标。

但也许最重要的教训是,即使科学尚不确凿,也需要采取行动。“我们不需要绝对的确定性才能行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候科学家 肖恩·戴维斯 说。“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时,我们对 CFCs 风险的了解不如现在对温室气体排放风险的了解那么充分。”
沙恩·基廷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数学和海洋学高级讲师,达林·沃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本文最初发布于 The Convers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