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当然也是世界章鱼日)发布在《海洋科学公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两条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章鱼,也可以属于同一个物种。研究报告称,在 50 只太平洋大角章鱼(Graneledone pacifica)的样本中,章鱼随着它们在海洋中栖息深度的增加(从 3,660 英尺到 9,000 英尺以下)而变得更加多瘤和体型更小。
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动物学副馆长、《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之一珍妮特·沃伊特(Janet Voight)在 1994 年首次看到了这些章鱼的样本。但当她真正从载人潜水器 ALVIN 内部看到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时,她对这些样本的差异之大又如此相似感到困惑。
起初,她怀疑是否有两个独立的群体而不是一个变异范围,于是她开始绘制疣的数量与采集深度的关系图。
沃伊特在给《Popular Science》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我惊讶地发现这种变异与深度有关。”她说,一度她甚至写了一份手稿,报告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我很高兴我没有发表那篇文章!”
DNA 分析证明,尽管它们在体型和皮肤质地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同一个物种。
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头足类动物馆长迈克尔·维奇奥内(Michael Vecchione)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在使用小样本量时谨慎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它们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这会让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物种。”但这项研究表明,环境影响可能是罪魁祸首。“这广泛适用于任何稀有物种,你只能看到几个样本,并且发现它们分散在相互隔离的地方。”
深海环境的什么导致了皮肤质地的变化以及这些疣的确切作用仍然未知,但沃伊特说,关于体型,这可能是因为海洋深处食物稀少。食物减少导致章鱼妈妈体型变小,这可能导致卵和幼体的体型也变小。
但如果章鱼妈妈的体型会影响它们日后的成长,沃伊特说它们的皮肤质地也可能受到影响。
未参与此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章鱼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员珍妮·霍夫迈斯特(Jenny Hofmeister)表示,随着我们深入海洋,章鱼总是不断打破我们对它们的预期。
她说:“章鱼的变异性非常强,并且比我们熟悉的许多其他动物能更快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专注于深海和生活在深海的章鱼,以及它们如何在极端深度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它们如何应对环境变化。”
沃伊特现在希望研究这些疣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观察其他深海章鱼物种的皮肤质地。
沃伊特说:“关于深海,我们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或不完全理解。”“每一次学习更多的机会,都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如何在那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