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感染某种疾病时,迅速查明病因至关重要。但如果是病毒感染,要准确鉴定病毒类型往往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尿液中单个病毒的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法可应用于检测从寨卡病毒到艾滋病病毒等各种病毒。他们的研究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这项名为“数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技术使用一种极薄的电极。这种比人体细胞还薄的电极被放置在感染者尿液样本中。然后,研究人员添加天然吸引他们试图检测的特定病毒的酶和抗体。如果病毒存在,酶和抗体就会附着在病毒上,形成足够大的团块,以便工具检测。至少有一个这样的团块会撞击电极,一旦发生碰撞,就会产生电脉冲,从而让研究人员知道病毒的存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聚焦于一种名为巨细胞病毒 (HCMV) 的大型病毒,这种病毒会影响幼儿,需要早期发现。尽管这是他们首次尝试检测这种病毒,但研究人员报告说,该方法还可以用于检测其他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
与其他病毒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包括速度快、精度高、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病毒,并且由于一次只聚焦于一种病毒,因此降低了假阴性的几率(假阴性发生于其他病毒或物质干扰检测时)。目前存在另外两种检测尿液中病毒的方法,但据新闻稿称,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方法需要更高的病毒浓度或进行纯化处理。
但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电极非常灵敏,会吸附大量化合物团块,因此在使用次数越多时,其稳定性自然会下降。但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实验为设计更好、更耐用的电极模型奠定了基础,这些电极可以应用于任何病毒类型并在临床环境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