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工作时都会听音乐,认为这有助于我们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事实上,最近的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对创造力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在其他绩效领域,背景音乐的影响则更为复杂。认为工作时听音乐有益于产出的假设,可能源于所谓的“莫扎特效应”,该效应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广受媒体关注。简单来说,这项研究发现,在听完莫扎特的音乐后,空间旋转能力(在脑海中旋转一个三维形状,判断它是否与另一个匹配)会立即提高,与听放松指示或完全不听声音相比。这项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曾提议向准父母免费赠送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或 CD。随后的研究对莫扎特音乐产生此效应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舒伯特效应”、“Blur 效应”,甚至“斯蒂芬·金效应”(听他的有声读物而非他唱歌)都曾被观察到。此外,音乐家仅通过想象音乐而非实际聆听就能表现出这种效应。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莫扎特效应”并非源于莫扎特本人的音乐,而是源于人们最佳的情绪和唤醒水平。于是,它就变成了“情绪和唤醒效应”。
不幸的是,观察到大多数情绪和唤醒效应的情境略显不切实际。我们真的会坐在那里听音乐,然后关掉音乐,然后开始在寂静中工作吗?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会在喜欢的音乐背景下工作。

声音如何影响表现一直是实验室研究的课题,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并且通过一种称为不相关声音效应的现象来观察。基本上,这种效应意味着,与在安静环境中相比,在有背景声音(您正在忽略的不相关声音)的任务中,表现会更差。
为了研究不相关声音效应,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该任务要求他们按看到的顺序回忆一系列数字或字母——这类似于在没有办法写下来时试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通常,人们会通过大声或低声复述来完成此任务。棘手之处在于如何在忽略任何背景噪音的同时做到这一点。
要观察不相关声音效应,需要具备两个关键特征。首先,任务必须要求该人使用他们的复述能力;其次,声音必须包含声学变化——例如,“n、r、p”这样的声音,而不是“c、c、c”。当声音在声学上变化不大时,任务的表现就更接近于在安静条件下观察到的表现。有趣的是,该人是否喜欢这种声音并不重要。无论背景声音是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的音乐,表现同样差。
不相关声音效应本身源于试图同时处理两个有序信息源——一个来自任务,一个来自声音。不幸的是,只有前者才需要成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而为确保不处理来自声音的不相关顺序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实际上会阻碍这种能力。
当一边阅读一边听有歌词的音乐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词语来源——来自任务的词语和来自音乐的词语——会发生冲突。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在有歌词的音乐存在下,任务表现会更差。
这一切意味着,背景音乐是否有助于或阻碍表现,取决于任务和音乐的类型,只有理解了这种关系,才能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如果任务需要创造力或某种程度的心理旋转,那么听喜欢的音乐可以提高表现。相比之下,如果任务要求按顺序复述信息,那么安静是最好的,或者在阅读理解的情况下,安静或器乐。
音乐对认知能力影响的一个有前景的领域是实际学习演奏一种乐器。研究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的儿童在智力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然而,这背后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而且可能很复杂。产生这种效应的可能并非音乐本身,而是与学习音乐相关的活动,例如专注、反复练习、上课和做作业。
尼克·珀汉姆是加的夫都市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本文最初发表在The Convers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