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凯伦 GT 是一款时速 200 英里的超级跑车,驾驶舒适

它能在 3.1 秒内从 0 加速到 60 英里/小时
McLaren GT
以 200 英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你能有多舒适?迈凯伦

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常常令人失望。线条性感、声浪震耳欲聋的赛车中置引擎超级跑车,能够达到惊人的速度,但却缺乏我们期望中的某些舒适性。例如,如果你希望用它来一次旅行,那么可用的行李空间会让你重新定义“轻装上阵”的含义。

2020 款迈凯伦 GT 旨在成为一款你可以接受的超级跑车,它采用了迈凯伦成熟的碳纤维底盘、联动液压悬架系统和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但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赛道单圈成绩。

由于其基本设计要求卓越的性能,GT 可以牺牲百分之几的绝对赛道性能,以换取以意想不到的舒适度驾驶该车的体验。

因此,虽然基础的碳纤维 MonoCell II 单体壳底盘得以保留,但这是“T”版本,这是迈凯伦为打造更宜居但仍旧快如闪电的超级跑车所做出的改变之一。

McLaren GT trunk space
想象一下,下次公路旅行,你可以在这里放多少袋 Bugles 薯片。迈凯伦

与运动型 720S 相比,性能有所下降,最高时速“仅”为 203 英里/小时。0-60 英里/小时的加速简直可以用日晷来衡量,因为 612 马力的 4.0 升 V8 发动机需要整整 3.1 秒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你仍然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拨片换挡,切换 7 速双离合变速箱。

迈凯伦的调校工程师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勤劳动和无数个夜晚,以确保精确的调校。这意味着换挡顺畅得几乎难以察觉,并且主动消音器系统确保 GT 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被听到。

该动力总成在 EPA 的城市测试中达到了 18 英里/加仑,在高速公路上为 22 英里/加仑,因此 GT 逃脱了政府严苛的“油耗大户税”。如果您能负担得起我们华丽的 Nakama Blue 测试车 233,500 美元的建议零售价,您可能也能负担得起油耗税,但仍能节省燃油——或金钱。

McLaren GT Doors
车门开启机制看起来很酷,但也让进出座椅更加方便。Dan Carney

可用行李空间

GT 的轴距与 720S 相同,为 105.3 英寸,但车身长了 4.5 英寸,车顶在发动机罩上方拱得更高,提供了出人意料的 20.1 立方英尺的总存储空间。发动机上方的 14.1 立方英尺空间可以容纳两副滑雪板或一个高尔夫球包,而前备箱则可以容纳更普通的旅行袋状物品。

柔软的悬架

GT 的前弹簧硬度为 720S 的 64%,这有助于长途驾驶更舒适。后 Z 型稳定杆相应地变软,以保持平衡的操控性。

McLaren GT Cockpit
驾驶舱仍然不大,但比竞争对手更舒适。迈凯伦

精巧的车门

迈凯伦的向上翻转“蝶翼”车门介于兰博基尼式的“剪刀门”(向上向前开启)和福特 GT 的“鸥翼门”(铰链在车顶中央)之间。

这些特殊类型的车门可能使进出变得困难,但迈凯伦在车门上切出了足够的车顶部分,使其更容易进入。

对于 GT,他们通过也向门框底部切入来改进了车门,这样你在进出时离座椅更近。这使得炫酷的车门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当驾驶员选择穿裙子时。

新的信息娱乐系统

赛道爱好者可能可以忍受迈凯伦晦涩难懂的信息娱乐界面,但注重豪华的 GT 驾驶员可能对此毫无耐心。幸运的是,迈凯伦已经安装了新的硬件和软件来支持其 iPad Mini 大小、竖屏显示的信息娱乐屏幕。

现在,它由一个十核处理器支持,速度比旧芯片快五倍,并显示来自 HERE 网络导航信息。系统的菜单结构已经扁平化,使其更快、更容易访问重要功能。

舒适的座椅

许多超级跑车都配备了令人痛苦的、固定的一体式碳纤维赛车座椅。相比之下,GT 配备了可调节座椅,提供良好的背部和肩部支撑,并包裹着柔软的纳帕皮革,以呵护乘客。前轮舱侵占了 GT 的脚部空间,影响了长途舒适性,但座椅非常豪华,即使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度假村交通拥堵中,也能让乘客感到满意。

在那些山区,GT 表明其驾驶基因在任何可察觉的方面都没有受到损害,即使秒表或雷达枪显示 720S 更快。保留迈凯伦碳纤维底盘和中置发动机布局,使 GT 的重心保持在驾驶员臀部附近,而不是靠近汽车仪表板。

GT 响应灵敏的驾驶动态直接源于其扎实的基础,无需制造商通过硬朗的弹簧、减震器和稳定杆来弥补根本性的弱点。

驾驶着 GT 这样一辆华丽的梦想之车驶入戛纳洲际酒店,你不需要门童的协助就能从车里出来,这得益于该车提供的舒适性。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Dan Carney Avatar

Dan Carney

科技领域特约撰稿人

Dan Carney 自 1998 年以来一直是《流行科学》的汽车特约撰稿人。在此期间,他记录了电动汽车技术从昂贵、不切实际的科学项目到即将进入主流市场的车辆的演变过程。他还见证了驾驶辅助技术的发展及其最终发展为自动驾驶汽车的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