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猛犸象生猛、早逝,留下了更多的尸体。

有时,雄性猛犸象的选择并不明智。
woolly mammoths
年轻的雄性猛犸象过着充满风险的单身生活。Deposit Photos

死于毒蛇咬伤的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这不是因为男性在工作中比女性接触到更危险的动物(这些伤害往往发生在周末),而是因为男性会做一些事情,比如试图亲吻响尾蛇(#并非所有男性 #但有些男性)。有些人就是被社会化成做一些,嗯,更愚蠢的事情。

猛犸象的雄性也可能过着更危险的生活。

与现代大象一样,猛犸象拥有一个强大的母系社会。成年雌性会与它们的幼崽和一些年轻的雄性组成小群体,但到了成年期,雄性猛犸象通常会离开它们的雌性领导者。有时它们会组成单身群体,但很多时候它们独自生活,漫无目的地游荡,没有同伴的指引。这使得它们更容易掉进天然陷阱,比如沥青坑或薄冰。

至少,这是理论。

古生物学家提出了这个想法,以解释为什么来自西伯利亚的猛犸象化石中,男性比例异常高——确切地说是 69%。他们于周四在《当代生物学》期刊上在线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在得出“终身单身汉”理论之前,研究人员曾认为也许雄性猛犸象只是活动范围更广。雌性猛犸象要照顾孩子,孩子走不远也不快,所以也许雄性猛犸象有更多机会掉进陷阱。但他们意识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活动范围较小的猛犸象种群,其化石记录中的性别比例差异应该会更小。毕竟,在有限的空间内,雄性和雌性的活动范围应该相似。于是,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两个不同的种群,一个在西伯利亚,一个在北冰洋的弗兰格尔岛。如果活动范围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岛上的种群的死亡率应该比西伯利亚的种群更平均。但事实并非如此。弗兰格尔岛的雄性猛犸象仍然被过度代表。

mammoth tusk wrangel island
弗兰格尔岛的一颗猛犸象象牙 Patrícia Pečnerová

他们得出结论,社会秩序假说更有道理。雄性不仅活动范围更广,而且是独自行动,缺乏群体生活带来的集体知识。在猛犸象这种母系社会物种中,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化石记录来自沥青坑和塌陷点,大型哺乳动物很可能在那里瞬间死亡并保存下来。死于自然原因的猛犸象会分解,几乎不可能在数千年后得以保存。

猛犸象并非唯一存在这种性别差异的物种。已灭绝的马匹 *Equus occidentalis* 也曾有过母系社会秩序,年轻雄性在化石记录中往往被过度代表。但以雌性为主的群体不一定就更安全。野牛则相反。在拉布雷亚沥青坑中,雌性 *Bison bison* 的遗骸是雄性的两倍。我们知道这些巨型生物以雌性和幼崽为群体活动,并经常一起迁徙,所以这些以雌性为主的游荡群体可能更容易遇到陷阱。

在某些方面,这种性别差异只是化石记录的一个怪癖,但如果没有背景信息,它有可能导致数据偏差。如果古生物学家假设性别比例为 50/50,然后在此基础上估算体型或饮食等,结果就会偏向于雄性的习性。例如,体型对于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存在性别二态性。如果以男性比例过高的化石记录中的平均股骨大小来估算身高,计算结果将异常偏高,因为与矮小的雌性相比,高大的雄性比例过高。

在所有这些科学偏见和进化理论的背景下,很难不为那些猛犸象感到一丝同情。可怜的年轻雄性独自游荡,掉进沥青坑,滑穿薄冰,在荒野中独自死去。父权制可能是个祸害,但也许母权制也好不到哪里去。想想看,如果每个生物都能真正地包容一切,猛犸象的生活——以及化石记录——会好多少!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Sara Chodosh Avatar

Sara Chodosh

撰稿人

Sara Chodosh 在《Popular Science》杂志工作了 5 年多,她从编辑助理一路晋升为科学副编辑。在此期间,她逐渐接管了已停刊的杂志的“图表”板块。她对图表的喜爱最终促使她成为《纽约时报》的图形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