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尾巴可能拯救月神蛾免受饥饿的蝙蝠的侵害 [视频]

有了新的理由来摇摆你的羽翼

对于蝴蝶来说,独特的翅膀花纹有助于迷惑捕食性鸟类,或通过恐吓它们,或将它们从身体重要部位引开。现在,研究发现,蝴蝶的夜间近亲——飞蛾,可能也使用类似策略来躲避攻击。但由于飞蛾的捕食者比视觉更依赖声音,一些飞蛾物种似乎会产生能迷惑蝙蝠的声学信号。

月蛾(luna moth)的后翅拖着两条约一英寸半长的尾巴。曾有一段时间,科学家们不确定它们有什么作用,因为即使移除尾巴,飞蛾也能正常飞行。早在 1903 年,一位科学家就提出,这些尾巴可能起到诱饵作用——或许它们能产生一种声学信号,在蝙蝠的声呐探测中看起来像翅膀,从而将攻击引离关键部位,引向可牺牲的附肢。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支持这一理论的首次证据。

视频:科学家认为月蛾摇摆的尾巴在蝙蝠的声呐中看起来像翅膀,充当了诱饵目标。

为了检验这一理论,来自博伊西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东北俄亥俄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将 162 只月蛾与八只棕色蝙蝠进行对比。一半的飞蛾被移除了尾巴。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研究人员用钓鱼线将飞蛾从天花板上吊下来,每次三只:一只尾巴完好的月蛾;一只尾巴被移除的月蛾;以及一只无尾物种的飞蛾,作为对照。然后,他们放出一只蝙蝠,同时用高速红外摄像机和超声波麦克风记录下它们之间的互动。

最终,蝙蝠捕获了 81.3% 的无尾月蛾,而有尾月蛾的捕获率仅为 34.5%。研究人员计算得出,无尾月蛾被捕食的可能性是正常月蛾的 8.7 倍。

当蝙蝠攻击有尾月的飞蛾时,55% 的时候会瞄准尾巴。但当它们瞄准尾巴时,只有 4% 的成功捕获了飞蛾。这些发现支持了飞蛾的尾巴充当诱饵以躲避蝙蝠攻击的理论。

视频:当蝙蝠瞄准月蛾的尾巴时,飞蛾有 96% 的几率逃脱。

另一种可能性是,一些飞蛾物种进化出尾巴是由于性选择——也就是说,雌性认为尾巴很有吸引力,因此雄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出越来越长的尾巴。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假说不太可能,因为夜行性飞蛾通常不使用视觉线索来选择配偶,而且雌性飞蛾也不是特别挑剔;它们通常会与第一个找到它们的雄性交配。

通过系统发生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多个飞蛾类群中,尾巴独立进化了四次,这突显了这种神秘附肢的重要性。

接下来,研究人员有兴趣比较这些不同的有尾飞蛾类群,以确定拥有更长尾巴的飞蛾是否比拥有较短尾巴的飞蛾更能有效地逃避捕食和伤害。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