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的“反应”功能已上线,并且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
至少从 2012 年开始,Facebook 一直在寻找让其服务更具表现力的方法。在这家社交媒体公司产品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看来,不应该有任何情绪无法在 Facebook 上表达。该团队的探索之旅一直追溯到查尔斯·达尔文,中间还经过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皮克斯实验室。
今天推出的“反应”功能旨在快速表达瞬间的情绪,如惊叹、大笑、愤怒、悲伤或喜爱。Facebook 为这些情绪分配了带有文字片段的动画表情符号:“喜欢”、“哈哈”、“哇”、“悲伤”和“生气”。这些功能不会取代“赞”按钮,而是旨在与“赞”按钮一起使用。
非常喜欢某样东西?给它一个“喜欢”。看到一张很棒的双彩虹照片?发个“哇”。
这很重要。“赞”按钮是标志性的、单体的,也是 Facebook 剩余的最后一个二元(开或关)功能。企业在门口挂着“在 Facebook 上赞我们”的牌子,而且自 Facebook 以来,“赞”的功能几乎被所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所模仿。它很有效。现在,Facebook 正在改动这个配方。
Facebook 首次尝试开发更具表现力的平台是在即时通讯工具中。这通过“贴纸”来实现,即用户可以来回发送的小动画表情符号。他们请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Dacher Keltner,他与皮克斯设计师 Matt Jones 合作,创造了一系列以名为 Finch 的角色为主角的贴纸。
Finch 是一个黄色的小球,它的面部表情让人联想到达尔文的原始草图。(你仍然可以通过在 Facebook Messenger 中搜索“贴纸”来找到 Finch。)在达尔文 1872 年的著作《人与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他概述了 50 多种普适性情绪。Keltner 给了 Facebook 大约 40 种情绪,以及 Jones 的草图,这些都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了可读性测试。他们向几十甚至数百人展示情绪,并简单地看看他们是否能识别出每一种。对于 Finch,Facebook 将其精简到大约 16 种,并在内部完善了这些想法。这些贴纸于 2013 年推出,Facebook 认为它们是成功的,并维持一个团队来制作更多新贴纸。
Finch 成为了 Facebook 新“反应”功能的起点。大约一年前,Facebook 再次联系 Keltner,这次是为了讨论哪些情绪可以与“赞”按钮一起使用。他与他的团队一起提出了 43 个想法,Facebook 从中挑选、完善并推出了四个,此外还有一个“喜欢”的反应。

这份列表部分源于达尔文的情绪理论,部分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另一位教授 Paul Ekman 的工作。Paul Ekman 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研究**奠定了我们今天对表情的认知基础。
Keltner 告诉《大众科学》:“我相信,‘反应’功能直接源于达尔文。导致 Finch 诞生并对‘反应’功能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创作过程,非常根植于科学和解剖学。”
但是,尽管“反应”功能与我们的心理学息息相关,但它也有局限性。
Facebook 选择的每种情绪都必须极易识别。Keltner 说,他曾敦促 Facebook 为表情符号添加语音或声音变化。他还倡导在某些情况下为“反应”和“贴纸”添加肢体或身体,他说,有时肢体语言比面部表情更容易解读。
在推出之前,Facebook 的“反应”团队一直在包括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测试。“反应”功能将翻译成 Facebook 支持的所有 70 多种语言,这对 Facebook 的贴纸团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例如,团队最初打算推出一个“好耶”的反应,但在一些国家没有被使用,所以团队决定不发布它,负责“反应”团队的 Sammi Krug 说。
目前,这套情绪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同的,而且翻译也尽可能地贴近。
然而,“反应”团队正在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七个国家并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尽管他们努力让母语人士加入团队,但总有更多的数据需要获取。
Krug 说:“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之后,继续获取大量数据点,团队将从中学习并进行迭代。”
Facebook 的“反应”功能今天正在推出,你可以在电脑上将鼠标悬停在“赞”按钮上,或者在移动设备上长按“赞”按钮来访问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