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一些人善于清晰简洁地表达思想。另一些人可能会磕磕绊绊或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无论我们的词汇量大小,我们人类都具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合成新含义或新想法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组合句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种能力是智人(Homo sapiens)独有的,但生物学家们在另一种物种——日本山雀(Parus minor)——身上首次发现了这种能力。
这种小小的歌鸟可能刚刚揭示了动物交流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新发现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人类语言的显著特点是能够用有限的语音工具产生似乎无限数量的发音。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语音学和组合句法。语音学将声音组合成单词,组合句法将单词组合成更复杂的表达。
已知其他种类的鸟类和猴子会使用声音组合,改变音符序列,但它们所使用的声音本身并没有任何独特的含义。因此,这些例子不构成组合句法,仍然属于语音学范畴。
日本高等研究生院的生物学家 Toshitaka Suzuki 在野外工作时注意到,日本山雀(Parus minor)之间用各种音符相互呼唤,并且它们会组合不同的音符和叫声类型。“我想知道它们是否像人类说话一样,使用语法和句法与他人聊天,”他回忆道。
为了找出答案,Suzuki 和他的同事们录制了各种叫声,并播放给鸟儿听,以观察它们的反应。他们特别关注两种音符类型,他们将其标记为 ABC 和 D。ABC 是一种叫声,山雀用它来警告同类注意该区域可能的捕食者。听到这种叫声时,小歌鸟通常会扫描周围环境,以确保安全。D 是一种叫声,本质上是“过来”的意思。
当将这两种叫声组合在一起(ABC-D)时,它们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复杂含义。听到这种组合的鸟儿通常会走向叫声的来源(D),但会先扫描该区域(ABC)并谨慎地靠近。这就像在说“过来,但要小心”。
为了确保山雀不仅仅是按顺序响应两个不同的叫声,Suzuki 和他的同事们给歌鸟播放了一个人工叫声,将音符颠倒为 D-ABC。听到这种颠倒的句法时,大多数鸟儿都没有反应。这表明 ABC-D 的组合——以这种特定顺序——具有非常特定的含义。
导致像日本山雀这样的物种演化出复杂的声乐交流形式的生态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事实上,这一发现使得确定组合句法最初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变得相当困难。
Suzuki 说:“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导致复杂的社会交流”,但他补充说,“有些动物似乎缺乏组合句法,尽管它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
很难想象其他种类的鸟类,或者严重依赖声音交流的鲸鱼或海豚,不也使用我们尚未观察到的组合句法。“我预计组合句法也可能在其他动物身上演化出来,”Suzuki 说。
然而,在我们找到它之前,日本山雀仍然是除人类之外唯一已知使用这种复杂声音交流形式的其他物种。当然,我们周围可能还有无数物种在用组合句法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我们只是还没有足够聪明去听懂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