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间小房间里,四位科学家提出,如果让10位研究人员花一个夏天的时间来构建能够学习的机器,他们就能在新兴领域——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取得显著进展。
马文·明斯基,于周日晚辞世,享年88岁,是那四位研究人员之一。自那时以来的60年里,计算机科学和机器学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明斯基随后创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至今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在那里,人们纪念他不仅是因为他横跨构建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器和为电影《2001:太空漫游》提供建议的毕生成就和各种尝试,更是因为他对人工智能应有的愿景。
乔斯卡·巴赫(Joscha Bach),一位与明斯基共事了一年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写信给《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表示,明斯基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也是在人类认知理解方面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明斯基的研究是人类心智理论的计算应用。
“马文的话语常常像谜语,却又无比清晰、深刻,而且常常那么幽默,以至于几天后你还会忍不住笑出来。他的天赋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他定义了‘卓越’这个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在大学的一份声明中说。
“他的天赋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他定义了‘卓越’这个词。”
即使在《大众科学》杂志上,明斯基敏锐的幽默感也闪耀着光芒。在1995年6月一篇关于他同事、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建造人形机器人的文章中,明斯基抢了风头说道:“只要他们有什么有趣的设想,我就会帮忙。那可能随时都会发生。”(明斯基最终没有直接参与该项目。)
然而,尽管他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中心人物,明斯基却常常批评许多现代研究人员所解决的问题。
“我的印象是,过去十年里人工智能几乎没有多大进展,大多数尝试都在改进那些本身就不太好、而且二十年来都没有多大改善的系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辉煌的。每周都有新事物出现,”明斯基在10月份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采访时说。
“我们必须摆脱大公司,回到支持那些有新想法的个人上来,因为商业化现有事物的尝试并没有奏效。大公司和坏主意合不来,”他笑着说。
尽管我们现代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明斯基说得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底层方法并没有改变。事实上,Facebook和Google今天使用的神经网络是他1954年创建的系统的更大、更复杂的版本。
明斯基于1969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A.M.图灵奖,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列出的众多荣誉。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奠基性著作,包括为人工神经网络奠定基础的《感知器》(Perceptrons)、关于人类心智的模型《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以及对流行智能理论的评论和分析《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
明斯基的遗产与人类复制自身心智、复制我们思考方式的追求错综交织。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能最终达到那个里程碑,但我们正是在明斯基铺设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他当然认为这是可能的。
“这需要多长时间,将取决于有多少人致力于解决正确的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