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中国平邑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内。古生物学家戴着墨镜,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诡异,然后他们用一束小型、高功率的紫色激光照射着摆在他们面前的标本。
房间里充满了明亮的紫光,但戴着墨镜的古生物学家们却能屏蔽掉激光的光芒。他们 peered into the display cases to see a faint blue fluorescence emanating from some of their precious dinosaur fossils. (透过展示柜,可以看到他们珍贵的恐龙化石中散发出微弱的蓝色荧光。)
当他们发现一块发出荧光的石头和骨头的集合体时,研究人员小心地将标本移至暗室,并缓慢地用激光扫描,同时用相机记录下整个过程。
在日光下(或者说在任何可见光下),这些恐龙标本依然壮观——它们属于一种名为“中华龙鸟”(Anchiornis)的带羽毛的恐龙属,该属已广为人知,处于现代鸟类和恐龙的演化交汇点上,其化石兼具鸟类和恐龙的特征。
但紫激光却揭示了更多令人惊叹的细节。激光的光线与标本中的矿物质发生了相互作用。突然间,骨头周围的岩石不再是简单的白色光晕,而是显现出一些特征,揭示了脚部的小鳞片和肉垫,以及身体周围软组织的形状。
“我们实际上是在让它们在黑暗中发光,”开发了用于研究恐龙化石的激光方法的汤姆·凯(Tom Kaye)说。“这是古老化石与全新技术的结合,让我们能够看到前所未见的景象。”
凯与中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在一篇由王小丽(Xiaoli Wang)和迈克尔·皮特曼(Michael Pittman)牵头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中记录了这些发光的标本。
在激光照射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根据各种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化石埋藏在地下的1.5亿多年里被融入其中——与激光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将骨骼和周围的岩石染成了彩虹般的色彩。

“这些颜色只是表明这里的地球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凯说。要真正弄清楚颜色不同的原因,还需要对标本本身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但比这些鲜艳的色彩本身更有趣的是,光线的突然变化所揭示的景象。
“矿化作用的差异带来了这些颜色上的差异,而这正是生动地展现出鳞片、皮肤纹理等细节的功臣,”凯说。

在翅膀附近,肘部和腕部之间,研究人员看到了细长的组织带——称为翼膜(patagia)——这在现代鸟类中也有发现。脚部则显示出覆盖着细小鳞状特征的脚垫——就像现代鸟类一样——并且,就像恐龙和现代鸟类一样,这些生物的后肢形状几乎像鼓槌一样。研究人员仍然不确定这种恐龙是如何移动的;它是否飞行、滑翔或在地面奔跑仍然是一个谜,但他们现在对这种恐龙的外观有了更好的了解。

“我们从未预料到能看到具体的身体轮廓,”凯说。但尽管细节水平令人惊叹——对于研究这特定恐龙群的研究人员来说是第一次——但他们的发现与目前关于中华龙鸟可能外观的理论完全一致。
“这里没有任何指向不同方向的证据,”凯说。
研究人员已计划返回并更仔细地研究更广泛的这类独特的带羽毛恐龙。虽然这项研究考察了200个标本并发现了12个表现出这种特定荧光的标本——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这些标本如此特别——但凯表示,他们最终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候能够考察另外2300个标本,包括总共约六个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