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寨卡病毒首次在巴西被发现以来,已近一年。从那时起,该病毒与小头畸形(一种婴儿出生时头部异常小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例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以至于在2月份,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寨卡病毒/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联系为全球健康紧急事件。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仍然不完全了解寨卡病毒是如何导致小头畸形的,并且他们还未能确切地说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在一项昨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同科病毒不同,寨卡病毒主要以发育中的脑细胞为目标。确切了解寨卡病毒如何攻击这些神经元,不仅有助于证实这种联系,还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该病毒,并可能找到预防小头畸形发生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寨卡病毒如何特别影响神经细胞,研究人员想看看当病毒接触到神经细胞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因此,他们从一名巴西患者身上分离出病毒,然后将其放入一个培养皿中,该培养皿中还含有被称为神经球的神经干细胞团,这是妊娠早期胎儿大脑发育的一个良好模型。
仅几天后,病毒就杀死了大部分神经球。他们还将这种情况与未暴露于寨卡病毒的类似神经细胞团进行了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了数百个神经元。
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在实验室中生长的小型大脑团——称为类器官——并将其中一些暴露于寨卡病毒,而将其余的则单独放置。暴露于寨卡病毒的类器官的生长速度比未暴露的类器官慢约40%。然后,他们进行了相同的实验,但将类器官暴露于登革病毒,登革病毒与寨卡病毒非常相似,同属于同一病毒科,结果发现暴露于登革病毒的类器官的生长速度与对照组相同。换句话说,登革病毒对神经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
这些差异告诉研究人员,首先,寨卡病毒似乎特别攻击神经细胞。其次,这种特性是寨卡病毒所独有的(因为登革病毒,尽管与寨卡病毒非常相似,但没有产生相同的生长迟缓效应)。
尽管研究人员承认需要进行其他研究来证明寨卡病毒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但他们写道,这项研究有助于“加强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寨卡病毒]与巴西的脑畸形联系起来”。有了这些信息,以及最近揭示的病毒完整结构,研究人员或许能够更有效地研究、治疗并可能预防该病毒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