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150年里,古生物学家们一直在为恐龙的终极问题争论不休:恐龙是行动敏捷的温血(内温)动物,还是行动迟缓的冷血(外温)动物?这个问题本可以通过给活恐龙量体温来简单回答,但恐龙已经消失了大约6500万年,而且给恐龙量体温几乎可以肯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如何解决这场辩论呢?在一篇于今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给已经死亡数百万年的恐龙量体温的方法:查看它们留下的蛋壳。
蛋壳由碳酸钙构成,这是一种坚硬而易碎的物质,存在微妙的差异。在本例中,研究人员查看的是含有同位素碳13和氧18的碳酸钙,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结构中都含有额外的中子,使它们稍微重一些。
尽管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与它们的恐龙祖先相隔数百万年,但它们的蛋壳的形成方式大致相同。雌性动物在特定时间排卵,并在一个叫做输卵管的器官内形成碳酸钙外壳。在体温较低的动物中,重同位素在蛋壳中会聚集或靠得更近;而在体温较高的动物中,同位素则分布得更分散。几年前,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类似的方法,通过分析牙齿来估算恐龙的体温。
通过分析现代蛋壳(无论是鹌鹑蛋还是巨龟蛋),研究人员发现他们能够准确预测产蛋动物的体温。在分析了13种鸟类(温血)和9种爬行动物(冷血)的产蛋温度后,他们决定将此方法应用于化石恐龙蛋的蛋壳上进行测试。他们发现,巨型长颈蜥脚类恐龙的蛋是在大约100华氏度(约37.8摄氏度)的温度下形成的,而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窃蛋龙的蛋则是在仅仅90华氏度(约32.2摄氏度)的温度下形成的。
当他们查看恐龙化石周围的泥土和岩石时,他们能够确定在恐龙生活的那个时期,近窃蛋龙化石的环境温度(位于蒙古戈壁沙漠)约为79华氏度(约26.1摄氏度)。恐龙的体温比这个温度高,但只高一点点。
“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在体内产生了一些热量,并使它们的体温升高到高于环境温度,但它们维持的温度不像现代鸟类那样高,也控制得不那么好,”首席研究员罗伯特·伊格尔(Robert Eagl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恐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内温动物,那么它们比鳄鱼有更多能力去奔跑寻找食物。”
这并不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古生物学辩论的最终结论,但它确实表明,未来的最佳答案可能不是完全的“温”或“冷”,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