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NASA 选择一枚未经测试的导弹来发射双子座?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发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双子座任务的泰坦 II 火箭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特例。它是阿波罗时代任务所使用的两种火箭中唯一不是韦纳·冯·布劳恩设计的,也是唯一使用肼类燃料的火箭。此外,它也是NASA在没有任何可靠记录的情况下就选定的唯一一个发射载具。它的研发过程一度跌跌撞撞,但最终却成功执行了该航天机构历史上速度最快的计划。

A Titan I missile launches from Cape Canaveral, 1960.
美国空军 LAAFB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开始研发自己的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的灵感来自缴获的 V-2 技术,但并非完全基于 V-2。1946年4月,该部队接受了康维尔公司提出的建造一种名为MX-774项目的超音速、弹道式、火箭动力导弹的建议。到1954年12月,美国空军已成为独立的军种,MX-774 被重新命名为“宇宙神”(Atlas),并发展成一种“一级半”导弹:所有发动机在起飞时同时点火,助推器发动机在大约飞行两分钟后分离。它是一款高优先级的武器系统,并即将成为美国第一枚战略洲际弹道导弹。

然而,美国空军宇宙神科学咨询委员会担心,如果宇宙神导弹失败,该部队将没有其他导弹可用。因此,在1954年7月21日,美国空军 ASAC 建议部队建造一种真正的两级导弹,作为宇宙神导弹的后备。合同于次年10月27日授予马丁公司,要求设计和开发一种名为 XSM-68 的新型导弹弹体,后来被重新命名为“泰坦”(Titan)。

与宇宙神不同,宇宙神的箭体壁非常薄,必须加压才能防止其坍塌,而泰坦则开创性地将结构件融入了燃料箱壁。化学铣削工艺也有助于使新型火箭的铝制弹体更坚固、更轻。但最初的泰坦 I 并非一款完美的导弹。它使用火箭推进剂(RP-1)和低温液态氧(LOX)的组合,无法在发射台上长时间待命。对于一款需要应对敌人威胁的导弹来说,从下达发射命令到导弹升空之间的延迟是一个问题。

1958年,泰坦 I 开始进行筒内存储发射的测试。如果它可以随时待命并准备好发射,那么在危机时刻它将是一款更好的导弹。由于马丁公司正在研究新的存储和发射选项,他们选择在此阶段对导弹进行了一系列其他改进。承包商将新型泰坦导弹的直径增大,使其能够携带更重的战斗部,并升级了其惯性制导系统,但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新的燃料和氧化剂组合。

泰坦导弹无法使用 RP-1 和液态氧进行燃料加注并储存在筒仓中;为了在发射前保持低温液态氧,需要进行过多的维护。另一种选择是使用肼类燃料,这种燃料和氧化剂不需要在如此低的温度下储存,而且接触即燃烧,无需点火。在考虑了各种选项后,马丁公司选择了 Aerozine 50 作为燃料——一种由50%的不对称二甲基肼和50%的肼组成的混合物——以及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一种四氧化二氮和一氧化二氮的混合物。

A Titan II leaving a missile silo.
美国空军

这款升级后的泰坦 II 导弹比泰坦 I 有了显著的改进。泰坦 II 在发射时产生430,000磅的推力,而泰坦 I 为300,000磅。泰坦 II 的第二级在250,000英尺的高度点火,产生100,000磅的推力,而泰坦 I 为80,000磅。这一切都意味着泰坦 II 可以储存更大的战斗部,更快地发射,并覆盖更远的距离。马丁公司于1960年5月与美国空军签订了建造泰坦 II 的合同,并于一个月后开始生产新导弹。

一年后,马丁公司的人员向 NASA 提出了将泰坦 II 用作登月计划发射载具的想法。该机构的副局长罗伯特·C·西曼斯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对该导弹足够感兴趣,愿意听取更正式的提案。随后,这个想法发展成使用泰坦 II 发射一个放大版的“水星”(Mercury)飞船,作为 NASA 即将推出的“水星 Mark II”计划的一部分。

两个月后,一份正式提案提交。马丁公司的人员表示,“水星-泰坦”计划不仅将受益于空军自己的泰坦导弹研发计划,还将利用空军初步尝试的载人级改进;当时,它计划作为“零重力”(Dyna-Soar)的发射载具。而且,泰坦 II 相较于泰坦 I 的优势同样适用于 NASA 的任务:肼类燃料更容易操作,而且它比 NASA 拥有的任何火箭都要强大得多。

到1961年底,“水星 Mark II”计划已初具规模。发射泰坦 II 的两名宇航员版“水星”飞船是 NASA 通往月球道路上的下一步。问题是,泰坦 II 没有可靠的记录。为了让 NASA 能够实现其在十年末的最后期限,它需要空军不仅建造,还要及时对泰坦 II 进行载人级改进,以发射这个过渡性计划。但空军更关注的是让泰坦 II 为其导弹角色做好准备。满足 NASA 标准的衍生品是次要的,对空军高层来说,不值得推迟导弹计划。

A Titan II out of its silo.
美国空军

到1963年5月,NASA 的“水星”计划即将结束,“水星 Mark II”被重命名为“双子座”(Gemini),而泰坦 II 则饱受问题困扰。最主要的是持续的纵向振荡或“蹦蹦”(pogo)效应。这是工程师们已知的问题,一种不稳定的发动机燃烧会导致火箭在飞行中推力速率不稳定,从而产生振动,穿过火箭结构,包括油箱,导致燃料以不稳定的速率回流到燃烧室,使问题更加严重。这对宇航员来说是危险的情况,但对导弹来说则不那么危险,因此当“蹦蹦”问题出现时,NASA 感到担忧,而美国空军则不那么在意。同样,NASA 也担心泰坦 II 的第二级发动机燃烧不均匀以及发动机的基本设计缺陷。总而言之,泰坦 II 几乎可以作为导弹发射,但距离支持载人航天发射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确定了问题后,美国空军开始着手解决。泰坦 II 发动机的子承包商 Aerojet-General 和一个内部的“双子座稳定性改进计划”团队开始着手解决火箭的问题。进展缓慢,以至于 NASA 曾一度考虑放弃在“双子座”计划中使用泰坦 II,而改用当时已在研发中的、基于冯·布劳恩设计的“土星 I”(Saturn I)。

The unmanned Gemini 1 launch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但解决方案很快出现。1963年11月1日,泰坦 II 导弹 N-25 在氧化剂管路中安装了直立管,在燃料管路中安装了机械蓄压器,以抑制“蹦蹦”效应。它奏效了。“蹦蹦”水平降至 NASA 可接受的范围内,并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每次发射都取得了同样的结果。到1964年1月中旬,NASA 对泰坦 II 不再有任何疑虑。一年多后的1965年3月,该导弹将第一次载人“双子座”任务送入了轨道。在接下来的二十个月里,它成功执行了十次任务。

NASA 在泰坦 II 研发初期就选择它用于“双子座”任务,意味着导弹和载人级改进都遵循了并行开发的路径。美国空军和 NASA 之间的强制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情况,NASA 载人航天飞行办公室的副局长乔治·穆勒(George Mueller)表示,这可能是泰坦 II 作为载人发射载具取得高可靠性和卓越成功的原因。

资料来源:巨人之肩泰坦 I 年代记泰坦 II 年代记双子座计划年代记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