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可能会影响您对热浪的反应

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信息。

未来几天,一场危险的热浪将席卷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从达拉斯到圣路易斯、芝加哥、底特律、华盛顿特区、纽约和波士顿等地的气温将飙升至100华氏度以上。美国国家气象局预计,从落基山脉到东海岸,今天和明天将有20到30个新的最高气温记录被打破。

因此,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该机构刚刚宣布上个月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的数据,全国各地都已发布高温预警。

在您忍不住说“这是夏天,还能有什么期待?”之前,请考虑每天的预测最高气温。这里的深橙色和红色显示了气温将远高于正常水平的区域。这种高温加上高湿度,意味着体感温度将远高于100华氏度! pic.twitter.com/x4pzzdqyTA

— 美国国家气象局 (@NWS) 2019年7月18日

在热浪期间,公共卫生官员经常警告说,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人,患上与热相关的疾病的风险会增加。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特别是那些服用可能干扰身体自我冷却的药物的人,其风险也增加。根据瑞典卫生官员的一份2018年的回顾,与高温时期相比,精神健康急症的死亡人数和急诊室就诊人数都会激增。

在极端高温下,任何人的身体都很难维持98.6华氏度的稳定体温。您的心血管系统会调整心率和血压来补偿脱水,并开始将更多血液从核心区域输送到皮肤,通过汗腺进行蒸发冷却(出汗)。您的肾脏系统会仔细调节水分和电解质水平,以避免进一步脱水。您的大脑则继续履行其执行功能,向您发送信号(如口渴、疲劳和发热),提示您饮水、转移到凉爽的地方或脱掉衣服。

当这些措施不足以应对时,您身体的核心温度会继续升高,可能导致疲劳、虚弱、头晕、痉挛、肿胀、恶心,甚至昏厥。

如果您的体温达到104华氏度,就会发生中暑,这可能导致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中暑的死亡率约为50%。根据NOAA的与天气相关的死亡统计数据,2018年有108人死于极端高温

数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或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发生与热相关的健康问题的风险会增加。其中一些风险可能归因于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但精神科医生Elizabeth Haase(在内华达大学任教)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应该停止服药以避免中暑。

“不能笼统地说精神科药物直接导致中暑,但它们肯定会增加风险,”Haase说。“精神科药物可能会加速导致中暑。”

根据2018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法国波尔多市的研究人员发现,在2003年一次致命的热浪中,使用某些精神科药物与因与热相关的医疗问题而住院的风险增加有关。另一项2009年的研究在研究同一欧洲热浪时,也将精神药物的使用与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联系起来。其他研究,例如对1980年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城的热浪以及1995年芝加哥事件的研究,也注意到了精神科药物与热衰竭或中暑风险之间的关联。

但研究人员仍未完全了解极端高温期间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何有些患者比其他人风险更高。

对于一些患者,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发育障碍的患者,在热浪期间增加饮水、减少运动和穿着合适的衣物等措施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对于那些精神疾病不应影响这些决策的人来说,风险似乎也更高。

从安非他明到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以及治疗帕金森病的抗胆碱能药物,这些药物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其中一些副作用——如出汗受损、口渴感改变、心血管敏感性降低,甚至核心体温升高——在极端高温条件下可能变得危险。

研究表明,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参与了身体的体温调节过程,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药物会带来风险。

“神经递质系统非常复杂,”Haase说。“使用精神科药物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但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效应的细胞内机制。”

幸运的是,研究人员已经有了应对热浪的科学策略。

为了在极端高温下保持凉爽,科学建议穿着宽松的衣服,尽可能待在凉爽、有空调的环境中,并避免剧烈运动。由于脱水每损失1%的体重,核心体温就会显著升高,因此保持水分充足至关重要。战略性地将冰块或冷毛巾敷在身体的脉搏点,特别是颈部和前额,也可以帮助您降温。

当气温升至80华氏度以上时,宠物主人尤其需要为他们的犬类朋友采取预防措施,因为它们的皮毛会加剧身体的散热困难(尤其是老年犬、幼犬和像巴哥犬或西施犬这样“脸部扁平”的犬种,它们不擅长喘气)。

随着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得不到遏制,热浪将越来越多。去年夏天,欧洲、北美和亚洲也经历了酷热,人们死于高温,野火肆虐,道路、铁轨和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出现故障或失效。随后的研究发现,2018年热浪的规模和同时发生的热浪数量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面临越来越多致命的热浪,就像本周末预计的那样。“我认为人们没有意识到中暑的严重性,”Haase说。“人们需要认识到这不是闹着玩的。”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