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国每年报告3000万疟疾病例。20世纪50年代,中国卫生部门开始系统性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倡议。现在,经过70年的努力以及四年多的零新增病例,中国已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成为无疟疾国家。
“今天,我们祝贺中国人民将疟疾从这个国家根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声明中表示。“他们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并且是经过数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随着这一声明,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行列,向世界证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当一个国家连续至少三年没有出现全国性传播时,世卫组织就会授予该国疾病根除证书。各国还需要建立能够防止本地传播的疾病再次发生的监测和响应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本地传播是指在当地通过本土蚊子感染。
中国通过创新疗法和积极的追踪措施控制了疟疾。1967年,毛泽东发起了“523项目”,一项全国性的疟疾治疗研究项目。正是在该项目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是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的核心成分。这项基于传统中药的突破为屠呦呦赢得了2015年诺贝尔奖。
[相关:科学家研制出有史以来最有效的疟疾疫苗]
中国在其他创新的疟疾管理策略方面也走在前列。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测试和实施蚊帐作为预防措施,远早于其成为标准做法。到1990年底,年疟疾病例已降至117,000例,比20世纪40年代减少了99.61%。死亡人数也减少了95%。
尽管减幅巨大,但中国距离根除疟疾仍有距离。2010年,中国启动了全国疟疾消除计划,动员了13个政府部门加入这项工作。2012年,他们开始实施“1-3-7”策略,要求当地卫生机构在感染发生后一天内报告疟疾病例,三天内调查原因并评估传播风险,七天内采取应对措施。
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该国的减贫计划——改善了住房、生活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可及性——以及全民医保的推广,也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因素。
到2016年,中国报告了仅三例本地感染的疟疾。此后一直没有本地感染病例。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中国是第40个根除疟疾的国家,也是其中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世卫组织警告说,中国需要保持警惕——仍有输入性疟疾的风险,尤其是在中国与疟疾仍是严重健康问题的越南、缅甸和老挝的边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