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你爱还是恨,自拍都不会消失。人类甚至不是唯一能够捕捉瞬间的物种——熊和企鹅也曾偶尔为自己摆拍。这些第三人称图像可以轻松满足“没图就等于没发生”或令人恐惧的“错失恐惧症”(FOMO)的社会压力,但它们也可能具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成分。
[相关:理解奇怪的拜登-卡特照片有助于你拍出更好的自拍]。
4 月 27 日发表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人们在想要记录身体体验时会使用第一人称摄影(从自己的角度拍摄场景),而在捕捉事件的深层含义时,则会选择像自拍这样将自己置于场景中的第三人称照片。
早期的自拍心理学研究侧重于摄影者如何表现自己,而这项新研究则将人们捕捉记忆考虑在内。
“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不同情况下都会拍摄这两种照片,而且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其拍照目的在于记录当下的身体体验还是人生中更重大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图宾根大学心理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 Zachary Niese 在一份声明中说道。
该研究包括六项涉及 2100 多名参与者的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当拍照目的是捕捉意义时,人们更倾向于自拍,并且在回顾自己的第三人称照片时比第一人称照片更能找到意义。
人们在照片的视角与其拍照目的相符时,也倾向于更喜欢自己的照片。
“拍照和发照片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流行文化有时会嘲笑拍照行为,但个人照片有潜力帮助人们重新连接过去的经历,并构建他们的自我叙事,”Niese 说。
该研究的作者们警告说,不要假设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的照片比另一种更好。他们的分析表明,最有效的视角更多地取决于个体当下的目标——无论是捕捉身体体验(如参观博物馆)还是事件(如婚礼或毕业典礼)的更深层意义。
[相关:通过这些灯光和角度技巧拍出更好的自拍]。
展望未来,个体对拍照目标以及视角在照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越深,就能更好地为以后保存记忆。
“人们的拍照行为有潜力服务于人类更基本的需求,即发展和理解我们的自我意识,这既包括生活中的经历,也包括它们更重大的意义,”Niese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