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探秘》中,PopSci 探索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感官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奇异现象之间的关系。
许多错觉 是感官输入不匹配的产物,当一种感官与另一种感官矛盾时就会出现。(它看起来只是一个嘈杂的风扇,但它听起来像在说话。)这些错觉中最令人震惊——也是最容易自己尝试的——之一就是麦格克效应,这是苏格兰心理学家哈里·麦格克(Harry McGurk)和他的助手约翰·麦克唐纳(John MacDonald)于1976年首次描述的一种视听错觉。
如果你在YouTube上搜索,你会找到很多关于麦格克效应的视频。你看着一个人的脸,他们反复地说一个音节——通常是“ba”。过了一会儿,这个人会开始嘟囔另一个音节,通常是“fa”。许多听者会“听到”伴随的音频改变以匹配这个。但实际上,它根本就没有发生;播放的声音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Ba! Ba! Ba!”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迈克尔·博尚(Michael Beauchamp)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神经外科教授,他将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投入到研究麦格克效应。“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它,”他笑着说。在2012年《NeuroImage》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博尚和同事奥黛丽·纳特(Audrey Nath)考察了该效应与大脑中一个称为左侧颞上沟(STS)区域的神经活动之间的联系。
这个STS在视觉皮层和听觉处理区域之间形成了一个物理桥梁(博尚用他自己大脑的3D打印件演示了这一点)。这个大脑区域的许多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处理多感觉视听输入。“[STS]将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结合在一起,”博尚解释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它对麦格克效应很重要。”
2012年的研究考察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以研究经历麦格克效应的人的左侧STS活动,并将其与未经历该效应的人的左侧STS活动进行比较。确实,在第一组中活动水平有所增加。然而,博尚提醒说,鉴于大脑的内在复杂性,这些结果并不能构成“STS导致麦格克效应”这样明确的结论。“没有更大规模的样本,我不会觉得[如此明确]很自在,”他说。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确实暗示了一个事实,该事实一直是后续大量研究的重点。“有些人总是会经历麦格克效应,有些人则永远不会,”博尚说。“[但是]中间也有一个完整的谱系。我们对此非常确定;我们已经在数百人身上看到[了]。"
这个谱系的存在表明,该效应——以及多感官处理中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作用——比许多科学家曾经认为的要复杂和微妙得多。(这包括麦格克本人,他声称98%的人总是会经历完全的效应,而剩下的2%的人则从未经历过。)
这也表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错觉”的整个概念。我们倾向于认为,经历错觉是对我们感官的失败——我们被欺骗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我们大脑理解外部世界能力的极限。但博尚的研究提出,真实情况可能更为微妙:“我们推测,麦格克效应的感知者对整合听觉和视觉语言信息的标准更为宽松。即使听觉和视觉信息不匹配,麦格克效应的感知者也会整合它们。这可能在听觉或视觉噪音水平很高的条件下提供优势,但代价是容易被麦格克刺激所误导。”
这意味着,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易受错觉影响可能是一种适应,而不是不适应,因为错觉最终是由大脑在尽力理解不匹配或矛盾的感官信息而引起的。这还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神经中心如何适应感官信息质量的变化?(作为一个有听力损失的人——我一只耳朵的耳蜗受损,这是我小时候打篮球时被意外肘击留下的后遗症——我发现这个想法有个人共鸣。)那么,我们是否知道STS和其他大脑部分如何或是否会适应感官可靠性长期变化的情况?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大脑是可塑的,”他说,并补充说,找到利用这种可塑性的方法是他的团队研究的目标之一。“例如,许多人的听力下降速度比他们的视力快得多,所以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更关注视觉信息,那可能会有助于[补偿]听力损失。”
博尚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更令人瞩目的细节,突显了大脑在这方面的可塑性程度:麦格克效应可以是永久性的。“如果你长时间观看同一个麦格克效应的视频,即使你不看屏幕,你也会产生错觉。基本上,你的大脑正在被重新布线;你甚至不需要再看脸了,因为你的大脑已经被说服了,‘好吧,听觉部分是错的,所以我会听从视觉部分所说的,’”教授解释道。
同样,你也可以自己试试:“去YouTube,”博尚说。“连续几天,每天看[那些视频]一分钟,然后不看屏幕再听一遍。我的预测是,你仍然会遇到麦格克效应。”
阅读更多 PopS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