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认为我们的大脑是可靠的记录器——但现实并非如此。从记错童年时光,到错误地“回忆”起你服用了药但实际上并没有,虚假记忆 非常普遍。而在法庭证词等高风险情况下,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如果有一种客观的方法来衡量一个人记忆的准确性,那该多好啊?
新研究表明,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观察眼睛来做到这一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知道,当我们进行艰苦思考时——无论是回忆某事、解决问题还是密切关注时——我们的瞳孔会扩大。但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短期记忆,因此尚不清楚同样的效果是否适用于长期回忆。
1970年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当人们认出之前见过的事物时,他们的瞳孔也会扩张。这种被称为“瞳孔新旧效应”的现象,此后在多项实验中得到证实。但近期研究更进了一步,表明瞳孔扩张不仅可能反映事物是否感觉熟悉,还可能反映其记忆的清晰度和精确度。
在《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知》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布达佩斯科技经济大学的研究人员Ádám Albi和Péter Pajkossy着手检验这一想法。他们招募了28名匈牙利志愿者,并让他们学习80个在匈牙利语中不常用的两个或三个音节的单词。这些单词以屏幕上的特定点出现在参与者面前,位于一个隐形圆的边缘。
之后,参与者被展示了新旧单词的混合,这次单词都集中在屏幕中央。对于他们认出的每个单词,他们被要求回忆起该单词最初出现的位置。在参与者回应的同时,研究人员跟踪了他们的瞳孔大小。
结果令人瞩目。当人们认出之前见过的单词时,他们的瞳孔会扩张——而在参与者能精确回忆起单词最初位置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
即使当人们不确定之前在屏幕的哪个位置看到过某个单词,但认出该单词为熟悉时,他们的瞳孔扩张程度仍然比看到全新单词时更大。Albi告诉《流行科学》杂志,这表明我们的眼睛反映了记忆的两个层面:一种普遍的熟悉感,以及具体细节的精确度。
那么,大脑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Albi说:“迄今为止,对于导致不同形式记忆检索(如识别)时瞳孔反应的确切认知和神经生物学机制,还没有达成共识。”
但一个主要的理论集中在注意力显著性——某事物吸引我们注意力的程度——的概念上。生动的记忆不仅仅是浮现在脑海中;它需要注意力。这种记忆可能会触发大脑中一个名为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区域的活动,该系统调节注意力。激活时,该系统还会导致瞳孔扩张。
这种不断增长的理解打开了一些令人兴奋的可能性。未参与这项研究的法国南特大学神经心理学家、教授Mohamad El Haj告诉《流行科学》杂志:“瞳孔扩张可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记忆质量标记,用于教育、临床评估或法律证词等场景——尤其是在评估某人记忆的深度或可靠性时。”
正如Albi指出的那样,由于瞳孔测量是非侵入性的、成本效益高的,并且在方法上比磁共振成像(MRI)或脑电图(EEG)等其他大脑分析技术更简单,因此它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想象一下,只需通过跟踪目击者的瞳孔就能评估其可靠性。这个未来可能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