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像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来说,识别和响应他人的情绪状态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共情——在这个语境下,特指理解他人处于情绪困境的时刻。
然而,个体在看到他人处于这种困境时会有非常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亲社会反应:主动接近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关怀和安慰。另一种是反社会反应,即看到他人处于困境会引发观察者类似的困境和情绪痛苦,导致他们回避这种情况,转而关注自身的情绪。
一个人的反应性质深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特别是,他们是否曾有过与所见情景相似的经历。12月12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篇新论文,探讨了“负面自我经历”如何影响对他人情绪困境反应的神经认知基础。
识别和响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其他哺乳动物也表现出类似的能力。然而,负面自我经历在其他动物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尚不清楚。该论文的作者研究了它是否会影响小鼠在看到其他小鼠处于压力情境下的反应,并发现这种经历确实似乎与人类的效应相似。这表明,人类的共情能力可能与小鼠的共情能力具有相似的神经学基础。
研究人员发现,总的来说,该论文所称的“负面自我经历”的小鼠——即那些有过与它们正在观察的经历相似经历的小鼠——比那些没有相同经历的“天真”小鼠,更倾向于表现出反社会、回避行为。
他们还发现,激素和社会等级在负面自我经历的影响中起着作用。在雄性小鼠中,社会等级很重要;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小鼠比其他雄性小鼠更倾向于反社会反应。雌性小鼠则受到发情(热)的影响,处于发情期的小鼠似乎完全不受负面自我经历的影响。
该研究还调查了这些结果的神经学基础。在人类中,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在调节压力和社交认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小鼠也可能如此。为了检验这一想法,他们抑制了部分小鼠的mPFC的活动——特别是,一组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神经元,已知CRF参与压力反应(该论文称其为“压力应对反应的总调节因子”)。
[ 相关: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和视频游戏如何帮助解读动物的痛苦和行为 ]
当研究人员抑制了这些神经元的功能后,他们发现这些负面自我经历的小鼠表现出更倾向于亲社会反应:“[这]重新恢复了对压力示范者的社会探索量,而这在负面自我经历……组中是降低的。”他们还发现,抑制这些神经元可以增加“天真”小鼠——即没有负面自我经历的小鼠——的亲社会反应。相比之下,故意激活这些细胞对天真的小鼠没有影响,但会增加有负面自我经历的小鼠的回避行为。
该论文总结道,在小鼠中,“自我经历对压力情绪识别的影响受到mPFC中CRF活性的调节。”鉴于mPFC和CRF在人类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ederica Maltese在声明中表示,靶向mPFC CRF神经元可能“有助于临床研究,开发旨在改善在各种精神疾病中观察到的改变的情绪反应的新型靶向疗法。”识别共情的神经认知基础也可能为治疗共情和理解他人情绪受抑制的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开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