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从未见过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那么现在您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了。至少,看不到活着的了。不到一个月前,《大众科学》曾报道称,大堡礁在2016年经历了毁灭性的白化,并且正在经历第二次白化事件。2017年的调查数据已公布,结果与珊瑚礁的状况一样——一片黯淡。
据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周日宣布,连续第二年,珊瑚礁的三分之二——超过900英里——发生了白化。这尤其令人震惊,因为2017年不像2016年那样是厄尔尼诺年,这意味着海水本应更凉爽——理想情况下应该凉爽到足以避免再次发生白化事件。
这项宣布让一些人认为珊瑚礁的状况已属晚期,尽管ARC中心主任Terry Hughes在推特上表示:“希望不是晚期。但时间确实在流逝,19年里已经发生了4次白化……”
通常,珊瑚之所以色彩鲜艳,是因为其组织内生活着一种叫做虫黄藻的藻类。这是一种共生关系。珊瑚为藻类提供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庇护所和化合物,作为交换,藻类帮助珊瑚清除废物,并为其提供氧气,最关键的是,提供光合作用副产品——葡萄糖、甘油和氨基酸形式的营养。这些营养有助于珊瑚生长,尽管缓慢。根据珊瑚的类型不同,珊瑚每年可能只生长0.1英寸,这意味着一片死亡的珊瑚礁在我们有生之年是无法恢复的。
“即使是生长最快的珊瑚,也需要至少十年才能完全恢复,因此相隔仅12个月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对于2016年受损的珊瑚礁来说,完全没有恢复的希望,”参与该调查的ARC高级研究员James Kerry在一份声明中说。
当藻类受到胁迫时——例如由于海水变暖——它们会离开珊瑚,让珊瑚独自挣扎。白化事件并不意味着珊瑚礁一定会死亡。如果海水恢复到较凉爽的温度,珊瑚就能勉强维持,藻类也可能最终回归。但这会使珊瑚的生存更加艰难,而连续发生的白化事件无异于在珊瑚礁已经伤痕累累的时候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打击。
“你必须记住的是,在人类引起的气候变暖之前,白化事件只发生过非常局部和短期的,”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副教授、该大学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成员Sean Connolly上个月在接受《大众科学》采访时说。“在泻湖中,如果出现极端的低潮,水长时间滞留,并且又热又晒,可能会出现一些局部的白化。大规模白化,即在非常大的空间尺度上发生的白化,在20世纪下半叶首次被发现之前是前所未有的。没有证据表明在气候模型归因于温室气体产生的可检测到的地球气候变暖之前发生过大规模白化。大规模白化是气候变化的后果。”
珊瑚礁的消失对人类福祉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鱼类的基础,也是我们抵御风暴的屏障。据估计,有五亿人的生活依赖于活着的珊瑚礁,无论是作为海岸保护、食物来源还是旅游收入。而我们正在杀死它们。
现代形式的大堡礁已经存在了8000多年。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仅用了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就将它推到了死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