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的歌声可能遗传自基因

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后天习得的。

是的,在你醒来一个小时前在你窗边大声鸣叫的鸟确实很烦人,但它是怎么学会这样唱歌的呢?更具体地说,当周围都是其他鸟类的合唱时,它是如何学会唱出这首特定的歌曲的呢?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鸟儿是天生就知道自己独特的叫声,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了这种行为(通过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达到鸟类卡内基音乐厅的水平)。

看起来更可能是前者。在周一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生态学家发现,即使是由其他种类的鸟抚养的幼鸟,它们仍然会对同种鸟类的歌声做出更强烈的反应。每只歌唱鸟的歌声偏好,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正如互联网乐于告诉我们的那样,一些动物行为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比如像兔子一样的猫像小猫一样的鸭子,以及像狗一样的鸭子。但在某些情况下,天性胜过后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考察了黑喉歌鸲和白喉歌鸲,这两种鸟生活在波罗的海的同一个岛屿上。他们知道,每种幼鸟在孵化后最早的10天内就会开始明显地对同种鸟类的歌声做出反应。生态学家们想知道,在巢中交换蛋(让另一种歌鸲抚养它们)是否会影响鸟类对歌声的反应。换句话说,如果小鸟孵化后听到的全是另一种鸟的歌声,它们会不会被“骗”去学习一种全新的鸟语?

但鸟儿们并没有被这种“狸猫换太子”的伎俩所欺骗。白喉歌鸲的幼鸟对录制的成年白喉歌鸲的歌声反应更强烈,它们会张开小嘴,全神贯注地寻找声音的来源——而且基本上忽略了黑喉歌鸲的歌声。由白喉歌鸲抚养的黑喉歌鸲幼鸟也表现出类似的反应。

随后,生态学家们将研究推向了更进一步。他们培育了这两个物种的杂交后代,发现杂交幼鸟对黑喉歌鸲的歌声反应更强烈。这表明,歌声偏好存在基因上的因素。

研究合著者大卫·惠特克罗夫特(David Wheatcrof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物种间的歌声差异对于鸟类选择合适的配偶和处理复杂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早期生活中歌声辨别能力的基因基础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嘈杂、多样化的世界中,歌声差异是如何得以维持的。”

而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吵。除了竞争对手的歌声,鸟类还必须应对人类噪音,例如交通,并调整它们的歌声以适应这些噪音。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