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研究人员称,通过基因编辑,牛已经被培育得没有角,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在美国,每年大约80%的用于奶制品饲养的牛犊和25%的肉牛需要去除牛角——分别为480万头和875万头。去角有助于保护动物及其饲养员免受意外伤害,但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对动物来说也很痛苦,许多动物权益组织一直在呼吁在去角过程中强制使用麻醉,或完全停止这项做法。“给动物去角是一个血腥而痛苦的过程,没有人喜欢这样做,”普渡大学遗传学教授William Muir指出。
自然无角的牛确实存在,这种被称为“无角”的性状在安格斯牛等肉牛品种中很常见,但在荷斯坦奶牛等奶牛品种中则很少见。农民们曾尝试使用天生无角的荷斯坦公牛来繁殖奶牛,但后代的产奶量不如有角的奶牛。
大约在500到1000年前,出现了可能与无角相关的自然突变。现在,科学家们已将这些基因特征融入到其他牛中。
研究人员对他们培育的奶牛克隆体进行了基因改造。其中三头牛犊在出生后不久因克隆技术常见的问题而安乐死,但另外两头公牛犊——Spotigy和Buri——幸存下来,它们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已超过10个月大。
Muir表示,通过基因编辑去除牛角对动物和农民来说都是双赢的,他本人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这些发现表明,你可以从动物身上提取非常理想的基因,并将它们转移到同物种的其他成员身上,”他告诉《大众科学》。“通过自然繁殖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基因编辑极大地加快了这一过程,将所需时间从几百年缩短到几年。”
转基因动物会接收其他物种的基因,但这些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是不精确的,如果插入到错误区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Muir指出,这就是为什么转基因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通过监管审批,因为监管机构必须审查基因改造的所有预期和非预期的后果。
相比之下,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牛犊不是转基因动物。它们接收的是牛本身就存在的自然基因。此外,基因编辑比用于创建转基因动物的技术精确得多,“所以你可以避免附带损害,”Muir告诉《大众科学》。“联邦法规目前对这些基因编辑动物的规定尚不明确,但我希望监管部门能快速批准。”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副教授Willard Eyestone表示,基因编辑也可能带来其他动物改进,例如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他本人并未参与这项研究。Muir指出,其他有益的性状可能包括无尾猪。
科学家们于5月6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