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4 搭配主动降噪评测:清澈的声音,更新的设计

这款耳机采用更新的物理设计、新的充电盒和音频改进。
AirPods 4 with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near CDs.
Brandt Ranj / Popular Science

我们可能会通过此页面上的产品获得收入,并参与联盟营销计划。了解更多›

在试用了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近一周后,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款耳机在两个重要方面取得了成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它们提高了苹果非 Pro 型号耳机的贴合度、功能和音频质量的门槛。其次,它们让苹果的耳机系列更容易理解。您不必再在具有截然不同设计的多个代次耳机之间做决定,只需选择 AirPods 4、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设计相同,增加了此功能和更先进的充电盒),或者 AirPods Pro 2。我们将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置于测试之中,在纽约市繁忙的街道和郊区家中进行了聆听,总体而言,苹果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

查看

优点

  • 借助新芯片,与 Apple 设备轻松设置和连接
  • 舒适且牢固的贴合度
  • 始终如一的良好音质
  • 更小的充电盒

缺点

  • 与 AirPods Pro 和竞争对手相比,主动降噪质量有限

概述

  • 苹果最新的降噪耳机将于 9 月 20 日发布,售价 179 美元。
  • 这款耳机采用更新的物理设计、新的充电盒和音频改进。
  • 主动降噪功能将首次出现在非 Pro 型号的 AirPods 上。

制造

AirPods 4 with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in an ear.
Brandt Ranj / Popular Science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与其前代产品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新的设计,外观相似,但细节变化足以使其在耳中佩戴感觉不同。对于这种硬壳耳机来说,形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像 AirPods Pro 那样有硅胶耳塞来形成紧密的密封并牢固地固定。不佳的贴合度需要不断调整,并持续担心一个或两个耳机可能会掉落。

苹果在 AirPods 4 发布时解释说,它映射和分析了数千种耳形,创建了超过 5000 万个数据点,可在设计过程中参考。在试用了初代和第三代 AirPods 后,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苹果有史以来最舒适(且感觉最稳定)的非 Pro 型号耳机。它们的弧度有助于牢固地贴合我的耳道,在正常行走时不会晃动或松动。它们甚至经受住了压力测试(也就是摇头晃脑)。同样,苹果用于这些耳机的塑料足够柔软,在连续几天数小时聆听后,耳机也不会刺激我的耳内。

我仍然偏爱硅胶耳塞式耳机,但我无法批评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的贴合度和做工质量。苹果并没有大幅改变 AirPods 的设计——它们仍然带有向下延伸的长柄——但他们所做的改进确实带来了不同。与 AirPods Pro 2 一样,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现在在每个耳机的柄部都集成了力度感应器,只需快速捏一下即可暂停和播放音乐。如果您接到电话,可以使用这些控件接听和挂断电话,或将自己静音。

AirPods 4 with Active Noise Cancelling vs. AirPods Pro 2.
Brandt Ranj / Popular Science

长按柄部几秒钟可以根据您的偏好召唤 Siri 或更改您的聆听模式(通透模式、自适应模式、降噪模式),这些设置可以在您设备“设置”应用的 AirPods 部分进行调整。但是,您无法通过在柄部向上或向下滑动来更改音乐音量,这是 AirPods Pro 2 独有的功能,它具有触控功能,而不仅仅是力度感应器。

这一代 AirPods 的设计更新从耳机本身延伸到它们的充电盒。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的充电盒比前几代 AirPods 和当前一代 AirPods Pro 更小。尺寸减小并没有降低电池容量(总续航时间仍可达 30 小时),苹果仍然设法首次在其非 Pro 型号耳机中为充电盒配备了扬声器。此功能使您可以通过 Apple 设备上的“查找”应用程序或通过网络上的 iCloud 请求充电盒播放声音,从而更轻松地找到耳机。

设置

Brandt Ranj / Popular Science

我使用 iPhone、iPad 和 Mac 测试了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设置耳机仅需几秒钟。打开耳机的充电盒,我的 iPhone 会弹出提示,询问是否要将其与我的设备配对。首次连接后,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立即被我附近的所有 Apple 设备识别。我可以快速地在 iPhone 上收听播客、暂停、在 iPad 上观看视频、暂停,然后在 Mac 上收听音乐,而耳机不会感到混淆。如果您使用的是运行 Windows 的计算机,或者运行 Android 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将被识别为一对普通的蓝牙耳机,并且您将无法像在 Apple 设备之间那样快速地切换。

快速在设备之间切换可能不是您日常聆听体验的一部分,但苹果能够实现的复杂的多点连接功能确实使其耳机脱颖而出。我从来不必担心耳机是否会连接到我当前的设备,或者是否会保持连接到我之前使用的设备,这在公共场合可能会很尴尬。没有人想成为在咖啡馆里不小心大声播放 YouTube 视频的人。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的设置很直接,但苹果提供了一些可选设置,允许我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个性化设置。我可以禁用“个性化音量”(根据您的环境调整聆听音量)和“对话感知”(与人交谈时降低媒体音量)等功能,启用“头部手势”(通过点头或摇头来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设置过程还有助于配置“个性化空间音频”,以获得普遍的环绕声效果。

空间音频设置需要您左右转动头部几次来扫描您的脸。启用后,“个性化空间音频”可以提高聆听具有杜比全景声混音的音乐或视频音轨时的头部跟踪质量。摆弄这些功能可能会将您的总设置时间从不到一分钟延长到 10 分钟,但值得花时间调整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以最适合您的需求,或者至少了解它们的功能。

音质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延续了苹果制作出色音效耳机的传统,能够很好地展现任何音乐类型。虽然我的品味偏向经典摇滚和独立摇滚,但我听过的任何爵士、古典或流行音乐都不会显得不协调。我通常偏爱硅胶耳塞式耳机,因为它们能够隔绝外部噪音并创造可控的声学体验。但是,尽管 AirPods 4 没有入耳式耳塞,它仍然提供了充足的细节和音频平衡。我非常享受聆听我最喜欢的歌曲,从 1978 年 The Jam 的“In The Crowd”到 Oasis 的首张专辑“Definitely Maybe”的全部曲目,沉浸在“Columbia”等歌曲中和声和节奏部分之间的互动等音效细节中。

低音是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与硅胶耳塞式耳机相比稍显不足之处。物理密封对于真正突显低频至关重要。我仍然能够清晰地听到我听过的歌曲中的低音,但当我仔细聆听时,总觉得它还可以更清晰一些。然而,在聆听中频或高频范围内的乐器或人声时,情况并非如此,并且没有检测到任何失真,例如齿音或令人疲劳的高音。我可以在长达 80% 的音量下舒适地听音乐,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感到不适——您的体验可能因您的听力敏感度和您喜欢的音乐的母带处理方式而异。

除了称之为“定制高冲程 Apple 驱动器”和“定制高动态范围放大器”之外,苹果并未详细说明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内部音频组件的确切性质。苹果开发了自己的硬件,而不是使用现成的零件,以优化耳机精确尺寸和形状的音质。它在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的麦克风系统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从而实现了其同名功能。

主动降噪

在硬壳耳机中实现主动降噪很难,因为它们不提供被动降噪。硅胶耳塞式耳机在您的耳周形成一个紧密的密封,这是一个防止声音渗入的物理屏障。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没有这种密封,但考虑到这种限制,我对它们的降噪性能仍然感到满意。这些耳机在主动降噪性能方面无法与苹果的 AirPods Pro 2 相提并论,更不用说 Bose 出色的 QuietComfort Ultra 耳机了,但它们确实大大减弱了常见的噪音,如怠速汽车的引擎声或键盘敲击声。

以 80% 的音量播放音乐时,大多数常见的家庭噪音(如洗碗机、洗衣机,甚至脚步声)都被完全消除。然而,像汽车喇叭声这样尖锐的突然声音仍然可以穿透。硬壳耳机不具备这种精确的主动降噪功能,但苹果在这里做得非常出色。启用尚可的主动降噪功能总比顽固地将音乐音量调到 100% 来掩盖它要好。请注意,启用主动降噪会使 AirPods 的电池续航时间从约五小时减少到四小时。

结论

Brandt Ranj / Popular Science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感觉就像是苹果非 Pro 型号耳机的新基础。通过为入门级耳机带来新功能和改进设计,苹果有意义地提升了 AirPods 的使用体验。仅贴合度和音质的提升就足以让 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成为任何仍在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苹果耳机的用户的必购升级。然而,主动降噪功能的引入足以让第三代 AirPods 用户也考虑入手。200 美元以下的耳机市场十分广阔,但对于那些觉得硅胶耳塞式耳机不舒服,但又不愿放弃 ANC 的听众来说,AirPods 4 主动降噪版是独一无二的选择。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Brandt Ranj Avatar

Brandt Ranj

商务部特约撰稿人

Brandt Ranj 是PopSci 的资深撰稿人,撰写科学、技术、新闻和数码产品评测等话题。


为何信赖 Popular 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