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份的一个星期四晚上,信徒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永生教会”,距离迈阿密约一小时车程。教会上百人挤在经过翻修的礼拜堂一楼大厅里,桌子排成一列。墙边陈列着各种读物:有关心脏病的宣传册、列出奇多(Cheez-Its)零食添加剂及其有害健康影响的传单,以及一张关于佛罗里达州老年小姐选美比赛的手册。房间另一边是小吃自助餐,有豆子、西兰花、胡萝卜、奶酪块、切片肉和橄榄。一眼就能认出这里的常客,他们手里拿着生物学教科书,或热情地与人握手。许多人还会停下来问候那位身材矮小的主人:比尔·法伦。他剃着干净的胡子,身材苗条,看起来很年轻,穿着深色西装,头发乌黑,鼻子高挺。他是教会的创始人。就在前一天,他向我阐述了教会的福音,说道:“我们谈论的是长生不老。”他表示,他的追随者是“那些努力尽可能长寿,甚至可能永生的人”。63岁的法伦足以记得,在那个年代,谈论这些会让你被贴上疯子或骗子的标签。20世纪70年代末,他联合创办了“生命延长基金会”,这是一个推广“人们不必死亡”理念的非营利组织,后来又创办了一家公司,向他们销售有助于实现这一梦想的补充剂和实验室检测。如今,他还向全国30万读者分发一本杂志,并邀请演讲者参加月度聚会,教会被称为一个基于科学的、无宗派的聚会场所,支持者们在这里了解对抗衰老的最新进展。他们的信仰寄托在可能有一天能终结非自愿死亡的人类技术上。一个小时的交流后,我们都前往二楼的殿堂,坐在长椅上参加晚上的活动。往后坐几排,是一位啤酒科学家。我旁边坐着两位穿着裙子和高跟鞋的女士。前面是一位戴着助听器的老人。今晚的演讲者是奥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一位生物医学老年病学家,也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 SENS 研究基金会的首席科学官,该基金会研究可以治愈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再生医学。德格雷的初创公司反映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科技巨头资金涌入该领域。婴儿潮一代正在退休,人口普查局估计到2035年,老年人将超过儿童。谷歌于2013年推出了Calico,旨在解决衰老和相关疾病的挑战。两年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普里西拉·陈启动了30亿美元的Chan Zuckerberg科学项目,其宏伟目标包括治愈所有疾病。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和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投资了Unity Biotechnology,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开发治疗与衰老相关疾病的疗法。
如今,在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学附属实验室,也能看到他们对衰老过程进行干预的研究。自197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成立其衰老研究所(Institute on Aging)以来,科学家们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来应对这一挑战。在过去的十二年里,NIA的预算翻了一番,超过20亿美元。
法伦比他们所有人都要早。如今,每周参加教会活动的人数达到数百人,这对他而言是巨大的肯定。法伦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生理调节,任何和他同龄或更年轻的人,都可以健康地活到130岁。希望届时,新的解决方案能让死亡真正变得可有可无。然而,无论如何自我调整,都无法确保他和他的追随者们等待的这一天终将到来。
法伦8岁时住在匹兹堡,当时他母亲告诉他,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他对此很不适应。“我决心找到一种战胜死亡的方法,”他说。少年时期,他对新兴且颇有争议的冷冻保存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人死后冷冻身体,希望未来的技术能够使其复活。高中毕业后,法伦学习了殡仪科学,以便能够为人们进行冷冻保存。至今,他仍是一名持证的殡仪师和防腐师。20世纪70年代初,19岁的他搬到南佛罗里达,很快就和同样对冷冻保存技术着迷的人们混在了一起。在一次当地爱好者聚会上,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索尔·肯特(Saul Kent),并于1977年共同创办了后来的生命延长基金会。几年后,两人成立了一家公司——生命延长买家俱乐部(Life Extension Buyers Club)——销售补充剂。问题是,他们还帮助会员获取在美国未经批准的药物。1987年,联邦特工破门而入,查封了他们的产品。1991年,美国政府以协助分发未经批准的处方药和药品而起诉了他们。
“我们当时推崇的许多减缓衰老的方法,如今已得到认可,但尚未进入主流,”法伦说。例如,二甲双胍。该药物于1958年在英国和1972年在加拿大获批,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其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是二甲双胍目前在美国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直到1994年才批准使用。此后的研究表明,服用该药物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寿命更长,患癌症的几率比服用其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低40%。
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伦就认为关于二甲双胍的阅读资料足以让他推荐给买家。但科学对于药物的再利用并非如此迅速。首先,必须有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出结果。今年,一项名为“二甲双胍靶向衰老”(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简称 TAME)的测试应该会启动。这是FDA赞助的唯一一项旨在研究特定药物是否能减缓衰老的研究。
FDA的批准取决于结果。如果你想出售一种新的降低胆固醇的药物,首先需要证明它能降低一个人患心脏病的风险。监管机构花费了如此多年才考虑批准一种抗衰老药物,这足以说明解开衰老过程的复杂性。
衰老始于细胞层面。但这一点花了很长时间才被弄清楚。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家认为细胞是永生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生物学家伦纳德·海夫利克(Leonard Hayflick)发现,一些人类细胞在分裂40到60次后就会停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夫利克极限。这种分裂很重要。它帮助你的身体成长、修复损伤(例如手指割伤后),或抵御攻击(例如免疫系统抵御病毒时)。
自那时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持续分裂的细胞也会衰老,它们在修复DNA和回收蛋白质、脂质等关键分子等基本功能方面会变得效率低下。由于无法维持自身,它们会积累损伤,从而阻碍其正常功能或修复身体组织的能力。想象一辆汽车逐渐失修,直到有一天再也发动不起来。我们的感官减退,皮肤松弛,关节嘎吱作响,肌肉萎缩,最终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悄然而至,夺走我们的生命:中风、阿尔茨海默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脏病、癌症。
法伦决心利用生命延长基金会寻找替代方案。即使在被起诉期间,他也坚持了下来;基金会和买家俱乐部在法律上仍然可以合法地销售补充剂。联邦检察官在努力寻找证人后,最终于1996年撤销了所有指控。
2013年,他和肯特将他们的使命推进了一步,花费88万美元购买了一栋建筑,并开设了永生教会。起初 attendance 很低,但现在这个地方经常爆满。这里吸引了医学医生和普通民众。每个月,他们会花几个小时交流最新的信息,听取来访研究人员的见解,之后还会一起享用由餐饮公司准备的餐点(一月份的菜单有鸡肉、三文鱼和罗非鱼)。
“想法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想法,”法伦说。“这是说服更多公众相信死亡不是好事的一个真正尝试。”
2013年,《细胞》(Cell)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衰老标志》(The Hallmarks of Aging)的文章,其中确定了九个因素。有些因素导致年轻细胞的衰退,而另一些因素则在导致我们死亡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该报告还强调了几种迄今为止显示出令人鼓舞结果的实验疗法。
文章中提到的大部分方法都属于特定类别:调节与衰老相关的代谢途径的药物;杀死已经达到分裂极限的细胞的策略;供应缺失的干细胞的修复性治疗,干细胞分裂以修复组织和器官。研究人员先前已在啮齿动物身上测试了所有这些疗法。
“我们不确定我们在实验动物身上使用的技巧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奏效,但很可能其中一些会,”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西雅图)病理学教授马特·凯伯莱恩(Matt Kaeberlein)说。二甲双胍和雷帕霉素是两种具有潜在前景的药物。在小鼠和大鼠的试验中,这两种药物都延长了寿命。凯伯莱恩的一些工作表明,雷帕霉素,通常作为免疫抑制剂在人类器官移植后使用,可以模仿热量限制的效果。少吃会给身体带来压力,并可能促使细胞停止分裂,转而专注于修复和抗压,这两种都有助于延长寿命。雷帕霉素可能在无需跳餐的情况下产生相同的效果。雷帕霉素
尼尔·巴兹莱(Nir Barzilai)喜欢二甲双胍,因为它很安全。糖尿病患者已经使用二甲双胍这种植物化合物的改良形式几十年了。巴兹莱是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Institute for Aging Research)的主任,该研究所是即将招募3000名65至80岁参与者的为期五年的TAME试验的主要赞助者。他认为,该药物在减轻衰老细胞损伤方面的作用,远大于其改善葡萄糖代谢的作用。
“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低17%,尽管他们本身就更肥胖、病情更重,”巴兹莱谈到该药物的作用时说。“所以二甲双胍更多的是关于衰老,而不是糖尿病。”
《细胞》杂志的文章还强调了其他破坏衰老过程的方法。如果这些生命物质的单位随着衰老和分裂而效率低下,我们是否可以更换它们?就干细胞而言,是的。
“要把一辆1950年的雪佛兰变成一个可用的操作工具,关键是什么?”外科医生转型的生物医学先驱鲍勃·哈里里(Bob Hariri)问道。“一切都取决于替换零件,对吧?看看那些接受干细胞移植以重建骨髓的人会发生什么。如果捐赠者的年龄比接受者年轻,那么接受者的生理机能很多时候都会得到改善。”
哈里里是Human Longevity Inc.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这是一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寻找与人类衰老相关基因的硅谷公司。但他更出名的是他在干细胞疗法方面的研究,他曾是Celgene Cellular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现在是今年成立的初创公司Celularity的创始人。其计划是:提取人体胎盘中的干细胞,并将其注入老年人身上。哈里里认为,老年人通常虚弱的器官系统将得到改善,因为它们实际上将由更年轻的细胞组成。
另一种策略是尝试清除体内衰老细胞——那些停止分裂的老年细胞。研究表明,其中一些“老家伙”会产生化学信号,干扰健康细胞的功能。它们还可能导致炎症等症状,并加速致命的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到来。
清除这些“坏分子”是研究人员的新重点。梅奥诊所(Mayo Clinic)衰老研究中心(Kogod Center on Aging)的一个团队最近使用一类名为“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 agents)的新型药物,成功地在小鼠身上消灭了衰老细胞。正如去年夏天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道的那样,在培养皿中对人类细胞进行的其他测试表明,衰老细胞清除剂能够靶向衰老细胞,而不会影响其他类型的细胞。一项旨在测试这些药物在患有慢性肾病的人类中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我们已经获得了开始试验的批准,其中一些刚刚开始,但它们是在那些患有与细胞衰老直接相关的严重疾病的人身上进行的,”Kogod中心主任詹姆斯·柯克兰(James Kirkland)说。他补充说,在将这些药物用于更健康的人群之前,需要先观察结果。
在所有这些潜在的抗衰老干预措施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不可靠性。医学界不知道什么能减缓或逆转人类的衰老过程,更不用说可能造成什么伤害了。因此,柯克兰和他的同行们告诫人们不要像法伦那样进行自我实验。
“我们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柯克兰谈到他们的研究时说。“我已经在这个领域足够长的时间,我知道当我们开始在人身上进行试验时,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
法伦认为,等待的风险比自己当“小白鼠”的风险更大。“我担心在衰老研究方面,有些人缺乏足够的紧迫感,”他说。他不断地将不同的干预措施纳入他的延长寿命的方案中。他将每日热量摄入限制在1200卡路里左右,约为普通男性摄入量的一半。他还每天服用50多种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和生命延长公司自己的营养保健品,例如Cell Regenerator和LongevityAI。 “任何可能有效的东西,我都在做,”他说。最近,法伦接受了一系列NAD+分子输液治疗。哈佛医学院衰老生物学格伦中心(Glenn Center for the Biology of Aging)联合主任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称NAD+分子为“我们最接近青春之泉的东西”。这些分子有助于调节细胞衰老,但会随着时间而减少。研究表明,在接受NAD+分子前体的老年小鼠,无论外表还是行为都更年轻。由于他急于等待临床试验得出结论,法伦每年将买家俱乐部约500万美元的利润用于资助医学研究。到目前为止,他资助的关于NAD+和雷帕霉素的两个近期研究的数据尚未公布。“如果我们不加快这些不同的项目,我将无法坚持下去,”法伦说。
但科学缓慢是有原因的。大多数研究人员会说,衰老,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谜团,仍然是一个拼图和令人沮丧的“打地鼠”游戏的结合体。他们警告说,干预自然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一种利用端粒酶(telomerase)来修复老年细胞的实验策略,可能会促使癌前细胞癌变。
“人们认为衰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密歇根州格兰德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前衰老生物学教授迈克尔·福塞尔(Michael Fossel)说。“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参数,然后就去推。我们能否在临床试验中逆转人类衰老?目前还没有人知道。”
大多数当前的研究都有一个更有限的目标,那就是改善我们老年时出现的疾病。以TAME试验为例。根据首席科学家巴兹莱的说法,如果二甲双胍能将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延迟两年,FDA就会认为它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药物。
换句话说,激进的寿命延长——永生的概念,正如永生教会所宣扬的那样——并非目标。目标是推迟主要疾病的发作,这样我们就能活得更长,死得更健康。对于那些支持这一努力的硅谷公司和科技巨头们来说,这显然有着商业上的驱动力。“任何能延长生命并保持健康的东西,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潜在商业,”Celularity公司的哈里里说。另一位研究人员,硅谷智库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教授克里斯·维尔伯格(Kris Verburgh)在他的著作《长寿密码》(The Longevity Code)中恰当地指出,“如果说有一件事是千万富翁们讨厌的,那就是必须死去。”
但衰老研究无法向他们——或比尔·法伦——承诺任何事情。“老年学是科学,而永生主义是宗教,”雷帕霉素研究员凯伯莱恩说。“它基于一种信念,即人类技术将达到可以真正永生的程度。但对此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在科学中,时间将真相揭露。对法伦来说,时间永远是敌人。但他毫不气馁,仍然保留着冷冻保存作为自己、妻子和两个儿子的保险。他对追随者们说,不要等待主流,来教会吧。庆祝吧。欢欣鼓舞吧。然后,活下去。
本文最初发表于《大众科学》2018年夏季“生死”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