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图胜千言。眼见为实。拍下来,否则就不算数。我们对视觉线索的信任几乎已经融入我们的语言。但是,当视觉信息本身是谎言时会发生什么?我们辨别事实与光学虚构的能力有多强?根据《认知研究:原则与启示》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我们并非如此擅长。
研究发现,人们识别虚假图像的准确率仅为60%。即使他们*知道*图像是虚假的,研究对象也只能在45%的情况下指出哪里有问题。
研究结果很重要,因为正如研究作者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被经常修改的世界。几十年前,要熟练地修改照片是困难且耗时的工作——那是专家的领域。如今,随着数字摄影和廉价编辑软件的兴起,任何有时间和电脑的人都可以制作出相当逼真的内容。这意味着,是的,Twitter上会有更多有趣的视觉笑话,但这也会改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让我们相信并非事实。
例如,时尚界对人物进行大量的修饰,其能力在改变我们对典型人体外观的认知方面已有充分documented——包括汗水、妊娠纹、毛孔等。最近,虚假图像已成为政治表情包,传播着虚假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这项由华威大学心理学研究员Sophie Nightingale领导的研究,通过在线测试进行。研究人员从Google图片中选取了10张真实(即未被修改)的照片。其中六张照片分别经过了五种不同形式的数据处理——有些生成了物理上可能存在的图像,有些则在合理范围内——共创造了另外30张照片。这些修改包括磨皮、引入或移除人物或物体、改变光照以及改变地形地貌。共有707名参与者,每人观看了10张随机图像——总是包含所有五种修改类型和所有五张原始图像,但从未重复同一类型的修改或基础图像——并被要求判断其真实性。如果你很好奇,可以在这里自己进行测试。
下面是一张经过修改的图片——你可以来回切换查看原图。你能发现不同吗?我们将在文章末尾进行解释。
当照片中的某些内容在物理上不合理时(例如,几何不一致、阴影不一致,或添加了不合理的东西),参与者最能发现照片被修改了。但即使如此,受试者也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哪里*有问题。就好像这些照片触发了一些“蜘蛛感应”,但观众仍然很难确定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这种感觉。
研究作者也不完全确定为什么人类似乎如此不擅长辨别真伪。在论文中,他们推测,也许我们拥有让大脑处理信息如此迅速的视觉捷径: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影子应该如何落下,但我们的大脑设计初衷并不是在看图像时去关注影子的位置。我们忽略了很多看到的东西,以便我们的大脑能更快地处理似乎最重要的信息。在论文的结论中,研究作者对训练个人提高辨别能力的前景并不完全乐观,但他们指出,更手动地去观察图像可能会有所帮助。
“未来的研究也可能调查改进人们识别伪造照片能力的潜在方法。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项任务并非易事,”他们写道。“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有力证据表明存在提高人们识别或定位篡改能力的个人因素。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结果确实突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考虑的可能性,例如训练人们更好地利用世界的物理定律,改变人们判断照片真实性的时间,并鼓励采取更仔细、更周到的方法来识别篡改。我们的研究至少表明,更仔细地观察场景,可能会促使人们对照片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换句话说,不要仅仅看着一张照片就期望它是真实的。要寻找可能表明它不真实的迹象。当然,这也有潜在的缺点。带着“不证明就无效”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次与数字照片的互动,会让你更容易忽略那些不支持你个人信念的证据。
“增加怀疑态度并不完美,”研究补充道,“因为它会带来一个伴随的代价:对真实照片失去信心。”
当你意识到同样的数字修改也可以对视频进行微调时,整个前景就变得更加令人不安。其中许多修改通过一些挖掘就能暴露出来,因为数字照片中包含的数据通常会留下文件是否被修改的线索。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仔细研究病毒式传播的图像,以确定它们的真实性。
“图像对我们的记忆有强大的影响,”研究合著者Derrick Watson在一份声明中说。“如果人们无法区分照片中真实和虚假的细节,修改就可能经常改变我们所相信和记住的东西。”
所以请注意: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看到它并不意味着你应该相信它。
要看出区别,请看树线。这张照片由Sophie Nightingale, Cognitive Research, 2017提供